导航

越不怕疼的跑者成绩越好?

日本著名的最强平民马拉松选手川内优辉,个人最佳成绩2小时08分多,他的取胜秘诀就是“拼尽最后一丝体力”。不过拼劲体力说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可不那么容易,这可不单单是通过跑步锻炼耐力就可以做到的。要取的好成绩,有时候真得对自己“狠”一点才行。

假设我们面前现在有两位跑者:小明和小强。他们体能不相上下,即最大摄氧量(VO2Max)的最大值一样、乳酸阈心率等等指标都相差无几。假设两人要进行一场一对一比赛——不是比赛跑步而是比谁的疼痛忍耐力更大。比赛方式是两人同时坐在不断加热升温的暖气片上,谁先起身谁就输了。

小明和小强都坐在了暖气片上,然后暖气片逐渐升温。假设除了跑步体能之外两人的疼痛敏感度也相同。那么他们的屁股就会同时感觉到灼痛。但是小明对疼痛的敏感性要比小强稍差些,也即小明的疼痛忍耐力稍优于小强。结果小强最终无法忍受灼热,先放弃了,小明获胜。

疼痛忍耐力的比赛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你觉得这两位体能相当的跑者谁会在5千米跑步中胜出呢?答案还是小明。因为跑步比赛和暖气片上烤屁股也没有多大的差别。体能当然是跑步比赛中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疼痛忍耐力——或者我习惯说的耐痛力——同样非常重要。

因为在耐力赛中,没有人能百分之百充分利用体能。研究表明,运动员在结束比赛或计时测验时,都会剩余一些备用体能,而阻碍他们运用这些剩余体能的就是那种像坐在加热到一定程度的暖气片上的痛苦感。跑者通常会在达到体能极限之前先达到身体的忍痛极限,这也合理得解释了“最后冲刺”的现象。运动员做完固定强度的训练,耗尽体能之后,还能立即进行一场高强度的短跑。原因何在? 这就是剩余的备用体能。

由于跑步表现受忍痛力的制约,在比赛中,具有更强的忍痛力的选手往往会胜过那些和自己体力相当但忍痛力较差的选手。这一结论的间接证据来源于1981年对游泳者的一项有趣研究。研究者进行的是缺血疼痛试验——一种缺氧疼痛。受试者是30位游泳健将。他们的上臂缠上加压的血压袖带,每秒钟握一次拳。疼痛忍耐力可以通过计量的握拳次数来量化——因为每握一次疼痛就会比上一次增加,受试者撑的越久说明忍痛力越强。

研究人员发现:虽然起初的疼痛程度都一样,但游泳健将希望忍受疼痛的时间比初级运动员要长。同样,初级运动员比业余游泳者展现出更强的忍痛力。

总之,游泳健将,初级运动员和业余游泳爱好者在忍痛力方面的差异类似于在他们体能方面的差异。但游泳健将之所以成为游泳健将是因为他们忍痛力强吗?或者说因为他们是被当做游泳健将来训练的所以忍痛力增强了?恰巧,此试验的作者在接下来的整个赛季又对游泳健将的忍痛力做了多次测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运动员的训练强度越来越大,他们的忍痛力成绩也随之提高。由此可见,忍痛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达到一定程度的。

虽然鲜有提及,但比赛跑步运动员的训练,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增强他们的忍痛力。而唯一的方式就是熟悉疼痛。要想成功地克服疼痛感,更好地运用剩余体能,取得更好的比赛成绩,必须在训练时突破忍痛力极限。大多数跑者在训练时都只注重训练体能了。那也无妨,因为提高体能的训练和提高忍痛力的训练差不多少。但在训练时有计划,有意识的进行承受、熟悉疼痛的训练还是非常有好处的。

如果已经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并且在艰苦的训练中能够欣然接受这些疼痛时,疼痛本身似乎就变得没那么可怕了。

您需要才能回复
To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