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你跑步是为了什么?达级,跑马?PB?还是……




在1924年巴黎第八届奥运会上,首次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口号.。


在当下的马拉松热潮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项古老的运动。而有些人却不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认真践行了上面那句口号——“更快,更高,更强”。


有些人早已达到了300,330的水平,被圈内人称作为“大神”,而他们却有更高的要求。要达到国二,更甚至于国一的水平。


有些则不满足于国内的赛事,还要去国外参加比赛,东京马拉松、柏林马拉松、芝加哥马拉松……等等一系列WMM马拉松大满贯赛事。有些不过中签率低些,而有些则是要求比赛成绩的。


例如我们跑者心中的“朝圣之地”“有生之年非跑不可”的——波士顿马拉松。



而参加波马则是需要BQ的。


以男子为例,BQ的标准是18-34岁:3小时05分,35-39岁:3小时10分,而我国的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是3小时10分。女子为例,二级运动员是3小时50分,而BQ的标准是18-34岁:3小时35分(离3小时20分的国家一级标准只有15分钟),35-39岁:3小时40分。



等等,先不说各位跑友能不能再有生之年达到这个BQ,国家在2月6日修订了最新的《田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原男子等级标准



有可能原本你还能跟身边不跑步的朋友炫耀“我可是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的人”,而今后这个牛逼也不能再吹了。

好好看一看最新的标准吧!



国家二级水平提高最大,由原来的3小时10分提高到了2小时53分27秒,提高幅度近17分钟(不知各位跑友心中是何想法,反正我的心中没有一丝波动,反而有点想笑,毕竟原国二我也是达不到的。就算达到,我也才十八,没有参加全马的资格)。

而反观我的朋友圈和跑友群,一个个都炸开了锅。


有些吐槽“原来我也六级都达不到。”


有些则无所谓“爱几级就几级,咱们也不是靠这个吃饭的。跑着玩就得了。”


而其中也不乏一些理性看待的声音“这是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下达的,这个标准说明国家对马拉松越来越严格了,这是针对专业运动员的达级标准,直接影响到很多专业运动员上大学改变命运的大事,国家能含糊吗?”


然而这是专业运动员的等级,我么业余大众跑者自有自己的一套等级评定标准,精英级也不过才是324。



这样想来各位跑者是否觉得心里舒服一点。


曾几何时,全马330是一道分水岭。很多人以此为目标,不分昼夜,寒冬酷暑的都在训练,只为达到这个标准。


因为它划分了业余与专业,认真与娱乐的区别。因为他能证明你是否是个严肃跑者。



然而不得不承认,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想想今年上马跑进3小时的选手首次突破了400人大关,男女总共有403人跨进了全马300的关卡。


和朋友谈论此事的时候,甚是激动,觉得中国的马拉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朋友却不免一针见血的讲到:“你要知道,那可是上马,算得上中国的标杆赛事了,基本上全国的高手差不多都会云集此事,也不过才400人破300。”


我当时反驳“有可能其他的高手没有参加,或者根本就没有中签的机会呢?你不能以偏概全,就说这就是中国的最高水准了。”


而然以至于我之后看到2017年,在田协认证赛事中男子跑进3小时的有3663人次,女子跑进3小时20分的有772人次,26.8万人次全马完赛时也会认真思考一番这个数据背后的深层次的含义,从而指出文章的不严谨性。


完赛人次和完赛比例完全是两回事。马拉松持续升温,人数参加是不可避免的,乍一看好像参加的人多了,但完赛的还是来来回回原来那群人。

跑得更快到底是件好事还是大有弊端。


中国的马拉松才刚刚起步,很多相关的配套机构和运营赛事都不完善。马拉松文化也没有真正的形成。很多跑者都是跟风去跑马拉松,全然不顾自己到底适不适合。



曾经我就在去领取半马参赛包的路上遇到一位跑友,说这是他第一次参赛,也不知道能不能跑下来。


我便问他,你平时最远跑多远。


他回答道,也就4,5公里吧,我才跑步不到一个月。


我当时就惊呆了,追问道“你为什么要参加这场马拉松?”


他接下来的回答简直让我怒不可遏。


“就是学校里面有免费的名额,想着反正也是玩玩嘛!就报名过来参加下。对了,你说我能赶在中午回去吗?我还有场篮球赛要回去打呢。”


我当时尽量克制着自己。这种人对马拉松完全没有一种敬畏之心,想着玩玩又无所谓。


然而其他的运动或许可以这样,因为门槛低,要不了多久就可以上手,或许一两个小时就可以上场打打比赛玩玩。


但这却是马拉松啊!没有几个月的认真刻苦训练,完全是跑步下来的。


你或者可以说:“大不了途中坚持不了就走完嘛!”


然而很多今年马拉松猝死的人也是像你这么想的。


我不知道那位最后这么样,或许他根本就没有去参加比赛,而是去准备自己擅长的篮球比赛,而这也正是我最想看到的结果;或许他去了,而且竟然还安全完赛了,那我只能在心底祝贺他,他天生就适合跑步;或许他开跑没几公里,就气喘吁吁,从而坐上了收容车,那这也不错。


最怕的在赛后第二天新闻中看到在终点前猝死的某位跑友或许是他。


我并不是在此诅咒那位同学,只是想告诉大家,要对马拉松要有敬畏之心。我相信,想他那样的人在跑友当中还有很多很多。跑步没两天,就想报名去参加马拉松。半程尚且勉强可以光靠毅力支撑下来,如果是全程怎么办呢?


我也一直跟身边跑步的人讲:跑步可以,跑马拉松还是要好好仔细考虑。毕竟,跑马拉松只不过是长距离的跑步罢了,但是跑步却不是跑马拉松。


而一旦跑了马拉松之后,你可能希望自己的每一次比赛都能够PB。

而为了PB,你可能不再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地跑着,你需要认真详细的制定一份计划,还需严格执行上面所列的每一条训练;有可能你不再会像以前那样轻松地跑者,你需要尝试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间歇跑,或许还会在周末出去拉一个30公里的LSD;有可能你不再像以前那样坚持每天跑着,只因积劳成疾,各处损伤;有可能你的家人不再像以前那样那么支持你跑步,只因你在跑步上面耗费了太多的时间,从而没有精力去陪伴他们。



不知道你们跑步的初衷是什么?反正我是看了村上春树的一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后才正式走上跑步的路。而在那之前,初中寒暑假时候就会断断续续间断地跑着。


2018年,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当初开始跑步的初衷。



在奥林匹亚阿尔菲斯河岸的岩壁上保留着古希腊人的一段格言:“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


而这应该是大部分人跑步的初衷吧?


我相信,不会有人一开始就奔着达级,PB去的,除非你是专业运动员。





生而为跑∣一个跑者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不同见解,原创频道欢迎您来分享。来源:爱燃烧 — http://iranshao.com/diaries/200592

您需要才能回复
To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