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科普 | 过去、现在与未来:马拉松发展简史

从古埃及,古希腊以来,马拉松是如何变革的?现代以来,马拉松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变化,产生了哪些改变?未来的马拉松又将是怎样的?

马拉松新时代:精英的舞台与市民的狂欢

在伦敦,因为一次意外而偶然定下的赛程,却最终成为了马拉松赛的官方长度,在16年之后的巴黎奥运会才得到真正的确立:公制42195米。在这16年间,马拉松的赛程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其中最长的大概是1920年在安特卫普举办的奥运马拉松了:42750米。

奥运马拉松赛程距离(1896-1924)

伦敦奥运会之后,因为英国人对他们的运动员的表现感到失望(还在温莎进行了一次示威),他们决定每年举办一次理工马拉松(Polytechnic Marathon,在1909-1996期间,每年都有举办),这场比赛以组委会俱乐部的名字(Polytechnic Harriers)命名,赛道和1908年奥运马拉松的赛道一致。

这场比赛就像今天的伦敦马拉松那样,是一条刷新世界纪录的高速赛道:

从1909年的首场比赛,亨利巴雷特(Henry Barrett)创造了2小时42分31秒的记录。

到黄金十年,吉姆彼得斯(Jim Peters)在1951到1954年期间不断刷新记录:世界纪录从2:20:43提高到2:18:41,然后再是2:17:40。

1963年,巴迪艾德伦(Buddy Edelen)跑出了2:14:28,成为了世界上首个跑进215的人,巴兹尔希特利(Basil Heatley)不甘示弱,在1964年跑进了214,成绩为2:13:55,1965年日本选手重松森雄(Morio Shigematsu)将世界记录提高到了2:12:00。

理工马拉松创造的世界纪录

可以说,理工马拉松吹响了的精英号角。

除了奥运马拉松和波士顿马拉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各地就基本没有什么知名的比赛了。有一个不太有名的反例:斯洛伐克的科希策和平马拉松(Košice Peace Marathon),创办于1924年,至今还在举办,从赛事举办历史看,欧洲数它最古老,世界排名列第二。

科希策马拉松纪念碑

二战后,马拉松又走上了复兴之路,1947年的日本福冈马拉松(Fukuoka Marathon),1948年的荷兰恩斯赫德马拉松(Enschede Marathon)相继举办。雅典古典马拉松赛在1896年赛道的基础上增加了2195米,于1955年重获新生。

日本的马拉松在二战后兴盛起来,一如战后日本的迅速恢复一样,而且,可以说60年代的福冈马拉松是无可争议的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赛事。作为一个精英比赛,它以日本顶级选手和少数海外特邀选手为特色,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即使是现在,仅从报名准来看,福冈马拉松的报名标准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苛刻。

位于博多站的福冈马拉松纪念碑,以及过去优胜者的脚印

在这个阶段,其他的马拉松赛事可能参赛选手数量更多,虽然也不会超过几百个,但绝对没有福冈的质量。在1962年寺沢徹(Toru Terasawa)就跑出了2:16:19,但在1967年的比赛中,澳大利亚的德里克克莱顿(Derek Clayton)将世界纪录提高到了2:09:37。

在1969年,德里克据称在安特卫普以2:08:33.6打破了自己的记录,不过,这个成绩的可信度不高。关于这条赛道的准确性的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和主办单位采用的测量方法有关——以普通汽车里程表读数为标准,这是极不可靠的。

当马拉松精英选手们开始以五分钟一英里配速向前奔跑时,新一轮马拉松的革命的种子悄然扎根。一个名叫弗雷德莱博(Fred Lebow)纽约人,他举办了一场成本很低的马拉松:只要在中央公园的车道上(Park Drive)跑四个大圈。这场比赛吸引了超过100名选手,它和当时许多其他的比赛没有什么不同:选手们要在马路上找到跑步的空间,赛事的预算很低,刚好能满足报名的跑者。

参赛者的数量缓慢而稳定地增长,1973年,弗雷德获得了与奥林匹克航空公司的赞助合同。,1975年的比赛参赛人数已经上升到500,因为1972慕尼黑奥运会上弗兰克肖特的胜利提升了美国马拉松的形象。而当时的波士顿马拉松赛的参赛规模已经达到了1800人。赞助合同终止之后,弗雷德不得不依靠自己的资源了。

1976年是美国建国两百周年纪念,弗雷德用他与市政厅的关系把马拉松从中央公园搬到了纽约的五个区中。一个大城市马拉松就这样诞生了!

比赛从斯塔滕岛那一端的韦拉札诺海峡大桥(Verrazano-Narrows Bridge)开始,贯穿多民族交融的布鲁克林,半程之后进入皇后区,到第59街大桥是25公里。沿着曼哈顿区的第一大道,跑过5公里就来到布朗克斯,之后再穿过哈莱姆回到曼哈顿,剩下的5公里就沿着第五大道一直到中央公园。

弗兰克肖特也参加了这场比赛,他的身旁是比尔罗杰斯(Bill Rodgers),这个曾赢得过1975年波士顿马拉松冠军的选手,也是纽约马拉松史上第一个四连冠选手(76-79)。超过1500多名选手在弗兰克之后完成了为普通市民群众举办的第一次马拉松比赛。

一个新的时代就此,马拉松焦点转移到了大众之上,世界上的其他城市也纷纷效仿弗雷德的做法:人们不禁发现,马拉松就像花儿一样在他们居住的城市中绽放开了。

1980年,柏林不仅举办了第一届城市马拉松,在另一天还办了一场25公里的比赛。克里斯布拉舍(Chris Brasher)在体验过1979年纽约马拉松之后,决心在伦敦组织类似的比赛,并于1981年创办了第一届伦敦马拉松:比赛的规模从第一年的7000人开始增长,之后不断跃进,现在以16000完赛位列纽约之后排行第二。

突然之间,世界上的大城市如果没有自己的城市马拉松赛似乎就像少了些什么,很多小的城市也紧跟潮流,拥有了自己的马拉松。因为许多城市试图利用马拉松来促进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包容性就成为了普遍的口号。在纽约马拉松的前一天,男人和女人都受到了欢迎。

1967年的波士顿马拉松产生了一桩丑闻:一位官员试图把一个名叫Katherine Switzer的女选手赶出赛道。尽管没能成功赶走,当时很少有马拉松比赛那么通情达理。在1960年以来,很少一部分的女性跑完了马拉松,但是没有一场国际锦标赛包含女子马拉松项目。

不过,蓬勃发展的群众运动改变了这一切。1970年,纽约马拉松首次承认女性参赛,波士顿则紧随其后,于1972年承认,从此以往,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马拉松舞台的中心。

Grete Waitz,2011年去世

到了80年代,女子马拉松的水准不断提高。挪威人格雷特瓦伊兹(Grete Waitz),1978年的她正处于短跑退役的边缘,因为跑了一场纽约马拉松,并创造了一个真的能让人肃然起敬的女子记录:2:32:30,他因此发现了运动生涯的新大陆。在1979年跑出了2:25:41,1980年有将记录提高到2:27:33。

来自葡萄牙的Rosa Mota

1982年9月的欧洲锦标赛首次设立了女子马拉松,罗莎莫塔(Rosa Mota)以2:36:04在经典的雅典马拉松的赛道上夺冠。两年后,罗莎夺得了洛杉矶奥运会首届女子奥运马拉松的的铜牌,成绩仅次于琼伯纳伊特(Joan Benoit)的2:24:52和格雷特的2:26:18,第四名是格雷特的同胞,英格丽克里斯蒂安森(Ingrid Kristiansen),她在1985年的伦敦创纪录2:21:06,这个记录保持了13年。在80年代,她也同时创造了5000米,10000米,半马的世界纪录,可以说是当时女子长跑的代表人物。

德里克克莱顿那个有争议的男子记录也存活了很久,直到美国人阿尔贝托萨拉萨尔(Alberto Salazar)在1981年的纽约马拉松中华打破了它,成绩是2:08:13。不幸的是,1985年,因为赛道复核是少了150米,他的记录就被取消了。同年,来自澳大利亚的罗布卡斯特里亚(Rob De Castella)在纽约马拉松的六周之后,在福冈跑出了2:08:18。在1984年的芝加哥马拉松赛上,威尔士人史蒂夫琼斯(Steve Jones)又在罗布的记录上提高了12秒。84年洛杉矶奥运马拉松冠军,来自葡萄牙的卡洛斯洛佩斯(Carlos Lopes),在六个月后的鹿特丹马拉松上又将世界纪录缩短到2:07:12。

Carlos Lopes

当前的马拉松男子世界记录为丹尼斯基梅托(Denis Kimetto)在2014年的柏林马拉松创造的2:02:57,而女子记录则是2:15:25,由葆拉拉德克利夫(Paula Radcliffe)在2003年伦敦马拉松上跑出。拉德克利夫的记录也许更有意义,因为它反映了日益增长的女子马拉松的竞争力。格雷特瓦伊兹,英格丽克里斯蒂安森,罗莎莫塔,她们都是孤独的先驱。葆拉拉德克利夫虽然确实非常优秀,但在她之前,高橋尚子(Naoko Takahashi)和凯瑟琳恩德雷巴(Catherine Ndereba)早已打破220的大关。

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进入220门槛的还有不少肯尼亚人。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黑旋风劲吹,虽然肯尼亚人已经动摇了埃塞俄比亚人在长跑中的绝对统治地位。这某种程度上,是因为马拉松的全球化,不在受到“业余”的限制,使得精英可以获得高额奖励。

马拉松的未来:更长,还是更快?

马拉松男子记录的进展

马拉松女子记录的进展

2011年的柏林马拉松之后,三位肯尼亚运动员接受了纽约时代的采访:

“我不知道”,来自肯尼亚的威尔森基普桑(Wilson Kipsang),他在2011年跑出2:03:42的世界第二快的记录时说道,“简直是不可思议”。

威尔森基普桑又说,他觉得马拉松的距离应该延长到30英里,这样就会更有挑战性。11年的世界记录保持者帕特里克马卡乌(Patrick Makau)也持相同的看法。

“人们已经习惯26.2的距离了,他们跑马拉松的时候就像是在参加短跑。所以距离越长越好。”帕特里克马卡乌说。

阿贝尔基鲁伊(Abel Kirui),这个09年柏林世锦赛,11年大邱世锦赛的冠军觉得,标准距离就很完美了,因为这样就使得精英跑者和业余跑者可以在同一场比赛中竞技。

“如果你训练得很充分,标准的距离不会跑死你。并且,标准的马拉松能让人们团结一致。” 阿贝尔基鲁伊说。

2016年,纽约时代有报道了Sub2计划,Sub2计划的负责人杨尼斯比兹赖迪思(Yannis Pitsiladis)认为,10年之内,就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得运动员能够在一条特殊的赛道上跑进2小时。

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也许英国的国王会突然把马拉松的距离调得更长一些呢?也许真的在10年之内,就有一位天才跑进了2小时呢?但是我们能切身体验到马拉松带给我们生活的改变,因为不管怎样,马拉松都给予了每个参与者特别奖励,有时很难界定它到底是什么,但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1. 参考:History of the Marathon作者:Hugh Jones
  2. 参考:The Marathon’s Random Route to Its Length作者:Jeré Longman

您需要才能回复
  1. 37639f775f38450c77159978a5fe244a
    lwmbestLv.1
    2016-06-14 16:02:09
    好文

    回应

  2. 3384121d74fce803f7165e344fd67614
    松弛Lv.7
    2016-06-20 14:20:38
    作为猎人,人类的最大的种族天赋就是耐力了。人类会把猎物跑死:只要身边有人类,动物就会迅速逃走,这样的过程会一直持续,直到猎物在逃亡中耗尽了能量,累到再也坚持不下来才坐以待毙。
    这样看来人类是耐力比较出色的动物。

    回应

  3. A6e3e8ba5077585703cc6be030290626
    千面之神Lv.7
    2016-10-16 13:31:49
    有一处错别字:“因为这样就使得精英跑者和业余跑着可以在同一场比赛中竞技。”业余跑【者】。

    回应

To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