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观点 | 马拉松比赛越来越安全 别再拿猝死黑马拉松了!

中国历年马拉松猝死事件最新最全记录!顺便分析下为什么半马猝死率更高。

11月19日举行的2017重庆国际半程马拉松,又传来不幸消息:一名首次参加半马比赛的33岁男子,在19公里处倒地,心脏骤停、呼吸停止,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这是继11月5日河南新乡半马之后,两周来发生的第二起业余跑步比赛参赛者猝死事件。

悲剧发生后,各种媒体照例跳出来大肆炒作。一种流行说法是,近三年时间内,“国内的马拉松赛事中已经有超过16人猝死”,死因均为跑步中出现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这难免让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觉得:马拉松真的好可怕,好危险啊!

可惜这些媒体都比较偷懒,只是语焉不详地传话,没有任何一家清楚列出这16起“马拉松猝死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和赛事。

喜欢较真的笔者只好自己动手,对历年中国有报道的马拉松比赛——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业余长跑比赛”中发生的猝死事件,进行地毯式穷尽搜索,并制成以下表格。

2016年5月以前的数据,主要参考肖克凡2016年发表于《体育成人教育学刊》的《我国马拉松选手猝死事件调查研究》一文。

笔者根据媒体报道,对文中一些数据差错作了订正,同时将多处“冲过终点后”等欠妥提法——我们不掌握他们通过终点方式的证据,有可能只是“走过”,改成“终点过后”。

2016年5月以后数据,系笔者根据能找到新闻报道进行补充。黄色底色标注的是全程马拉松及以上距离赛事,灰色则是港台举办的境外赛事。

中国马拉松比赛第一次发生猝死事件,是在2004年10月17日举办的北马。

据2004年10月19日《南方都市报》报道:

“2004全日空北京国际马拉松赛跑中,据参与救护工作的人员介绍,共有13名参赛运动员途中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其中两男子猝死。

死者档案:刘红斌,男,20岁,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2003级学生,参赛项目为半程马拉松;胡守礼,男,64岁,北京供电局退休职工,参赛项目为全程马拉松。

中国田径协会昨日就此发表声明称,这是自1981年举行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以来,第一次发生参赛选手死亡的意外事件。”

仔细研究完这张表,笔者的结论是:以前一向认为的“马拉松很安全”观点并没有改变,而且还注意到一个事实:中国业余长跑比赛的猝死率实际上出现显著下降。

其依据是,在四五年前“马拉松热”出现之后,虽然2014至2017最近这四年,每年均有猝死事件发生,但数量却保持相对稳定:

就境内而言,2014年4起,2015年4起,2016年5起,2017年迄今4起。

形成对照的是,近几年业余长跑比赛数量和参赛人数,每年都呈井喷式迅猛增长。

仅中国田协认证赛事的参赛人数,就从2014年的90万,猛增至2015年的150万,再到2016年的将近280万。

如果算上数量庞大的非田协认证赛事,全国长跑比赛的参赛总人数应该不下三四百万。

发生猝死事件的绝非只有马拉松。我们在新闻中,不时可以看到猝死相关报道:从出租车驾驶员、公交车司机到乘客,从上班族到登山者和泳客,还有不少人在睡梦中长眠不醒。

根据2010年的相关报道,一项国家“十五”攻关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心脏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每10万人41.84例。

这一比率低于欧美,但以2014年中国人口13.6782亿推算,每年死亡总人数仍多达57.2万(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冠心病、慢性心血管病发病率的上升,中国心脏性猝死人数还将继续增加),平均每天1567人。

和这个数字相比,你觉得在每年在数百万名跑步参赛者中,死亡四五个人的比例很高么?

假如你连续数小时追踪数百万人,哪怕他们什么事都不做,谁又能保证其中不会有一些人不幸遭遇猝死呢?

当然,每一起死亡事件,都是应当尽力避免的悲剧。但在采取了一切必要的防范措施——包括保障赛道补给,多配备心脏除颤仪(AED)和医护人员之后,谁也不敢拍胸脯担保:一定可以做到零猝死!

正如笔者曾经作的比喻:这就像哪怕再固若金汤的车辆安全防撞装置,也无法完全保证车祸不死人一样。

中国在这方面缺乏系统性研究,我们不妨拿《美国运动医学期刊》2012年5月发表的《2000至2009年美国马拉松跑者死亡研究》(Mortality Among Marathon Runn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0-2009)作个参考。

该论文指出,从2000至2009年十年间,美国马拉松(全马)完赛者从299,018人增至473,354人;平均完赛时间变化不大:从4:34:47到4:35:28。

这十年全马完赛者总计3,718,336名,共有28人(22男+6女)在比赛期间至完赛24小时内死亡。

男、女性和总体死亡率,分别为每10万之0.98,0.41和0.75。十年间三个群体的死亡率均无变化。死者年龄中位数为41.5岁,其中50%(14人)不到45岁。

文章结论是:在2000至2009年间,马拉松参赛人数的增加,对总体死亡率和成绩并无影响。

2012年1月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发表的一篇论文,将研究对象扩大到半马:2000至2010年间,美国全马或半马完赛者将近1100万名,心跳骤停事件共发生59起(51人为男性),造成42人死亡。

结论: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导致心跳骤停及猝死的风险很低。

美国全马死亡人数10年28人,加上半马42人;中国由于城市马拉松比赛出现得很晚,37年(自1981年北马算起)来全马仅死亡四人,加上其他业余长跑比赛也不过26人。

这说明不管在中外,马拉松死亡率都是非常之低。

顺便再说说为什么半马和短距比赛比全马猝死率更高。

研究上面那张表,你会发现:至少在中国,半马和短距离长跑比赛,确实比全马更容易发生猝死事件。

在2004年至今大中华区总共26起业余长跑比赛猝死事件中,真正的全程马拉松只占四起:2004和2005年北马;2014年台湾米仓田中马拉松;2016年杨凌马拉松。另有两起发生在50公里以上越野赛中。

其余20起猝死事件,距离都在半程及以下。它们还有其他一些共同点:

  • 除一人外,死者均为男性;
  • 年龄多在35岁以下;
  • 倒下地点多在终点附近。

这些或许说明了一点:猝死者可能因为比较争强好胜,在比赛最后阶段冲刺过猛,从而导致悲剧发生。

那么,难度比半马大远不止一倍的全马,为什么反而猝死事件很少出现呢?

笔者认为,这或许是因为全马跑者对马拉松更加“心存敬畏”,具体体现为:

赛前他们会进行更认真准备——通过跑量更大的训练。

在心理上,他们也知道马拉松不容小觑,尤其对后半程的艰难煎熬心中有数、留有余地,所以前面不敢跑得太浪太拼。

而到了最后冲刺阶段,由于大多数人在经过极点之后,身上已经没剩下多少力气进行猛烈冲刺了。

您需要才能回复
  1. A7ee4a45e62c11b90df07ad259ff572f!small
    敏牌糖原机Lv.16
    2017-11-23 10:33:38
    主要是,不要冲刺。

    回应

  2. 63239ef9ce147645ada9203fae10ba16
    pirlo21Lv.9
    2017-11-23 10:40:09
    除去隐性疾病因素,多数不幸都是由于平时训练不足比赛咬牙硬撑或者脑子一热发力冲刺之类造成的悲剧吧。

    回应

  3. 86782aab179aa1b329920fdb8a61d698
    101辰101Lv.4
    2017-11-23 13:35:18
    有时候完赛后看有些人失温,头晕,冷汗,就感觉特别吓人,平时没那个实力,比赛硬撑,感觉贼可怕

    回应

  4. 2ccc758747c0121fdd72c3af6a22f944
    ShayneLv.9
    2017-11-23 17:09:51
    要听从身体的声音,不要胡来。

    回应

  5. 17d86042374159d5de81ba7fcb6bed11
    苗玉诚Lv.2
    2017-11-23 22:57:02
    香港的算境外赛事?境外?

    回应

  6. 2b928362756d263b0f0b9009c131580d
    跑步天涯Lv.11
    2017-11-26 15:29:50
    香港的算境外赛事?境外?      苗玉诚
    这是中国官方的标准说法:港澳台都属于“境外”,有别于“国外”。

    回应

To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