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节后易emo,小心掉入情绪性进食的陷阱

“吃”对于跑者们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有人把它视为对训练的一种补充,有的人把它当做一种调剂和释放。有一种现象是,当跑者们emo(即emotional,情绪化)了,感觉到难过、不安、空虚时,会“情绪性进食”。

忙碌的生活中,造成情绪波动的原因包括工作压力、财务焦虑、健康担忧和感情矛盾等等。很多人会印象流地认为情绪性进食在女性身上更常见,但其实这种状况无论男女都很普遍。

不合理进食之因

那为什么大家会拿吃来“出气”呢?

负面的情绪往往会引发空虚感,或者说,情感上的失落感。而食物,往往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镇定和抚慰的作用,从身体内部传递出一种暂时饱足感。换句话说,人类习惯把情绪进行转移和分散,试图用其他层面(吃)收获的满足感,来冲淡情绪上的焦虑和不安。

对中国人来说,“吃”的意义更加深远。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爱吃、懂吃、也会吃,因此可能容易向“吃”中寻求解脱。

而有些情景,可能还会助长情绪性进食的欲望:

比如说当你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和温暖,偏偏你孤身一人,找不到一个慰藉的出口;

或者在你没有那么忙的时候,反而突然有了时间去考虑搁置已久的烦心事;

当你用娱乐节目排遣无聊寂寞时,可能也会不自觉地用吃东西来助兴;

也可能你自己难以分辨想吃东西的欲望,究竟是出于生理饥饿或者情绪性饥饿;

当然,如果你因为情绪起伏引发激素分泌紊乱,也会导致明明不断在吃东西,依然感觉到饿的怪象。

吃是人类在正常不过的生存行为之一,因此很多时候,处于情绪性进食中的人,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正在“反常地吃(反常包括了暴饮暴食、违背日常进食的时间和频率、吃很多垃圾食品、不间断地持续进食等)”。

所以,如何分辨清自己的饥饿感,究竟是“身体饿了”,还是“情感饿了”呢?

从情绪上根治

那么当我们意识自己出现情绪性进食时,如何自制,又如何在未来有效地控制该现象的发生呢?

有一些情绪性进食者会出现“堵不如疏”的心态,觉得既然已经打开了欲望之门,那就先任性这一次,吃爽吃开心了,下次不再犯就好。但实际上很多人并没有足够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于是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过程中:情绪越差越要吃,短暂的满足感消失后充满负罪感,于是心情又变得不好了。

所以与其从结果倒退,不如从根本上下手。

在“吃”之外,能不能找到其他的一些解压方式呢?也许你可以出门跑上几圈,也许可以做些家务活,也许约上好友一同去户外走走,或者用日常爱好让自己平静下来。同样是转移注意力,为什么不做一些对身体不会造成损害的事情呢?

综合大部分情绪性进食的实际案例来看,当坐着或是躺着不动的时候,引发这种情况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所以,“动起来”是避免情绪性进食的一个大原则。一方面,人能够在行为中释放压力,另一方面行动收获的结果能够产生满足感,正好覆盖负面情绪产生的情感需求。

平常培养合理的饮食习惯也非常重要。这除了让你更能区分“饥饿感是否正常”之外,还能让你找到更多健康又美味的食物。正餐吃得满足,每一天就身心开朗,元气满满,不开心的情况也会少很多。

最后,如果你感觉到不良的情绪无法得到有效得排解,甚至严重影响到了你的生活和工作,那么及时寻求医疗帮助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能你因为情绪引发病理性问题,比如说激素分泌失调,那么就该正确用药进行调理,如果你主要还是心理层面的问题,那么请心理医生进行疏导和调整,相信你也能很快从阴霾中走出来。

总之,“吃”是人的一种本能,进食一时爽,但并非一直吃就真的能一直爽,因为情绪波动产生的不受控进食行为,只会徒增身体的负担,另一方面,还会在短暂的快感之后,继续引发负面情绪的积压。

毕竟,自由不是“想怎样(吃)就怎样”的放纵,而是清楚“该怎样不该怎样”的自控。

您需要才能回复
To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