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国内马拉松赛事何去何从

近些年,马拉松运动渐渐成为一种生活时尚,新年伊始的厦门马拉松有近8万人参赛。据统计,2013年我国共举办了39场马拉松比赛,参与者超过75万人次。2014年的马拉松赛事安排也已经新鲜出炉,总数将增加至46场,这个数字要比2011年多出一倍。透过抽象的数字,感受到的是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但热情的背后,渐渐显露的是这一新兴事务的各种不足和隐患。

140110-0

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归根结底还是主管部门、主办方和参赛者三方角力的结果。

主管部门

目前来看,赛事的各项筹办事宜总还是绕不过各地体育主管部门。几十年来,我国体育运动大都是围绕全运会、奥运会开展的“金牌”工程,地方的成绩主要看本地几位拔尖运动员在国内、国际大赛上的成绩。群众体育活动首先不受重视,其次就算要开展,也总是搞得多是“千人团体操”、“万人打太极”这类规模庞大,吸引眼球的项目。

城市马拉松赛事确实能够轻松达到万人规模,但一味贪多求大,忽视群众运动基础实际,靠短距离项目众多人数造成虚假繁荣,难免会有后患。从每次赛后各种“男选手冲刺阶段吃面包导致窒息”这种花边新闻就可见一斑。

主办方

赞助商逐利天经地义,但一定要做好追求商业利益与做好赛事服务之间的平衡。合理的广告投放、推广更好的产品对各方来说是个多赢的好结果。但如果在一些关键的小地方做得不到位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赛事服装,有经验的跑者一般都不会穿印有赞助商logo的T恤参赛,可能是因为没在训练中磨合过的新衣服不习惯,或是因为赛事T恤根本就不是透气速干的跑步款式(有的赛事发的服装甚至都不是同一款,有处理库存的嫌疑),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可能被现场数万人的规模效应掩盖,那就是……丑。

这是北马志愿者头上戴的帽子:

140110-2

……

这是波士顿马拉松的各款帽子:

140110-3

140110-1

(少废话,我买了!)

都是 adidas ,差距啊……什么时候能够骄傲地把赛事统一提供的服装在平日里穿出去示人呢?

参赛者

从无到有,从专业到业余,普通人参与到大型赛事的机会越来越多,大家的心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初次参加类似北京马拉松这样规模比赛的选手,内心一定是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兴奋的。亲身站在了赛场上的感觉,和通过电视机观看赛事转播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时候选手关注的不再是本届比赛有多少多少万人参赛再创新高,而是烦恼实实在在排队拥挤的不快;不再关注冠军的国籍、成绩,是否打破了记录等等,而是自己能不能完赛,有没有进步,完赛奖牌好不好看(还有没有剩)。

简而言之,普通人从体育中获得快感的“点”变了。于己无关的数据和画面再难以撩动心弦,玩得痛快是现在主流的“草根”参赛者简单又实惠的需求。

最后,援引《人民日报》体育版的一篇报道里的一段话:

“体育人应该明白:以奥运奖牌和大型赛事简单愉悦公众的时代已经远去,以服务体系建设和亲民活动直接服务公众的时代已经到来。”

……

“体育办得好不好,很长一段时间是和奖牌多少直接挂钩,实际上最有资格对此作出评判的是群众。继续关起门来封闭办体育注定没有出路,而以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准推进体育工作开展,敞开心胸敞开大门办体育方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

您需要才能回复
  1. 海边老狼 海边老狼

    “体育人应该明白:以奥运奖牌和大型赛事简单愉悦公众的时代已经远去,以服务体系建设和亲民活动直接服务公众的时代已经到来。”

    删除

To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