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的大人物
说起Dorando Pietri这个人,我们不得不说起1908年的伦敦奥运会,说起那一场被称为“世纪之战”的奥运马拉松。
当时的奥运场馆:白城体育场(White City Stadium)的原址就在如今的BBC电视中心附近。当我们走进BBC的媒体村(Media Village)的大院时,可以看到一块高大的纪念碑竖立在大楼的一侧,上面刻着1908年伦敦奥运会的奖牌榜与获奖者的名字;在人行道上,黑色的地砖上漆着一行白字:“这里是主办1908年奥运会的怀特体育场终点线所在之处”。
This is the site of the finishing line of White City Stadium which hosted the 1908 Olympics.
然而,我们并不能找到和Dorando Pietri这个人有关的任何信息,一点点蛛丝马迹都没有。当我们走出这座围城,来到一条分开办公区域和住宅区的小道上,一切变得豁然开朗,我们会发现,这条路的名字叫做:Dorando Close。历史并没有忘记这个小人物。
文字里的回忆
柯南道尔爵士,创造出福尔摩斯的著名小说家,他也观看了这场比赛,既是比赛的工作人员,也是每日邮报(Daily Mail)邀请的记者。
“我们紧张,急切地等待着,人群中时长爆发出一阵阵骚动,人们已经等的不耐烦了。”柯南道尔写道,“他一定会从那边的通道进来。弯道上观众的每一双眼睛注视着那个通道的缺口。他现在一定很近了,在街道两旁人群的呼啸中减速。我们可以听到人们交头接耳的议论声不断,每一双眼睛都看着那里。最后,他来了。”A HEROIC ROMAN,这篇报道发表在7月25日的每日邮报上。
红圈里的就是柯南道尔啦!
人们原以为进来的是个壮实的美男子,不过看到事实的人们都惊呆了:Pietri,这个意大利糕点师,是个1米6不到的小个子(5ft 2in),22岁的他看起来还稚气未脱。柯南道尔如是描写到“一个矮小的男人,像一个小男孩”。
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Pietri身上。
“天哪,他晕倒了:难道在这最后一个,奖牌就要从他的指间溜走了吗?我们的目光扫过黑暗的通道。还没有人到达。人们不禁松了一口气。我觉得没有一个人会希望在这最后一刻,有人将胜利从这个勇敢的意大利宝宝身上夺走。他已经赢得了比赛。他理应获得金牌。”
“感谢上帝,他又站了起来,这个小红腿断断续续地往前走,凭借着意志力努力跑向终点。当他再一次摔倒时,人们爆发出叹息声,当他又站起来时,人们又致以欢呼声。那样的场景让人觉得可怕,又让人觉得陶醉,那是一个人固执的信念与竭力的躯体的抗争。又一次,在几百码之后,他又一次以那种玩命的踉跄的步伐跑了起来。再一次,他摔倒了,友善的手把他从重重的一摔中救了出来。”
“他离我的位置只有几码远了……”
最后的385码对Pietri来说真的是太过漫长了,这也是他第一次跑那么长距离的马拉松。
Pietri的最后一次摔倒
“他还会再摔倒吗?不,他虽然摇摇晃晃,但还是冲过了终点线,跌进了工作人员友好的怀抱中。他已经达到了人类耐力的极限。没有一个最强大的罗马人能比Pietri在1908的伦敦奥运会上坚持得更久。罗马人伟大的血统还未灭绝。”柯南道尔如是评价道。
回顾世纪之战
7月24日的下午,天气晴朗,空气温暖而潮湿。在2点到4点的这段时间,气温从22.2摄氏度一直上升到25.5摄氏度,然后才逐渐回落。一如往届的奥运马拉松那样焦灼。
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55名选手们排成4排。当威尔士王妃从亚历山德拉女王那里收到了发令的电报,她立即命令德斯博罗勋爵(Lord Desborough)鸣枪发令。
19号Dorando,位于第一集团的末端
比赛在下午2点33分正式开始。枪声过后,选手们冲下温莎城堡的山坡。
街道上到处悬挂着大不列颠的国旗,英国的选手们一开始就发飙了。Thomas Jack的第一英里只用了5:01.4。如果他能保持这个配速的话,他的成绩差不多就是2:11:44秒。事实证明,出发跑得太快了。要知道,直到1953年,英国人Jim Peters在这条赛道上才打破220的大关。
Jack的第二个英里用了5:11,前5英里耗时27:01。不出所料,他最后没能完成比赛。Jack退赛之后,剩下的3名英国选手(Jack Price,Fred Lord, Alex Duncan),南非的Charles Hefferon,意大利的Dorando Pietri继续留在第一集团。
10英里的时候,Price超过了Lord,取得了2秒钟的优势,Hefferon则超过了Pietri一个身位。美国人就在1英里之后,领先的是John Hayes和Michael Ryan,他们跑得非常保守。
赛道的半程在瑞斯里普(Ruislip),Price依然领先,他以1:15:13.41跑完半程,超过Lord的Hefferon第二个通过。
在14.5英里处,Price终于因为早先过快的配速而崩溃。Hefferon成为了第一名。在15英里处,Hefferon用时1:28:22,比Fred Lord快了2分钟,Pietri处于第三,落后Hefferon2分06秒。热门的夺冠选手,来自加拿大的Tom Longboat位列第四。
Lord因为高温高湿的天气而停了下来,放弃了比赛。Lord的问题同样出现在了Longboat身上,他在17英里的地方开始慢走,之后也退赛了。Hefferon一如既往,勇敢向前冲,他以2:02:26通过20英里,领先Pietri 3分52秒。
这时Pietri开始发力了,虽然他没有听过《爱拼才会赢》,他选择在沉默中爆发。
当时的马拉松比赛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人配备一个助理裁判(可能是负责计时的)
由John Hayes,Joe Forshaw,Alton Welton组成的美国三人组稳步提高排名。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在前五的行列中了。
21英里,还差3分18秒;22英里,还差2分47秒;24英里,只差2分钟了。Pietri一点点地赶上。在最后1英里的时候,Pietri终于超过了Hefferon。随后,Hayes也超过了Hefferon。Hayes的状态很好,而Pietri和Hefferon快要精疲力尽了。
当Pietri从倾斜的马拉松通道进入体育场,他听到了上万人如雷贯耳的叫喊声,疲劳和脱水让他变得神志不清,搞错了前往终点的方向:向右而不是向左转,在左转的时候,他摔倒在了松软的煤渣跑道上。
如果他摔倒的地方就是终点的话,Pietri就真的是冠军了。他之后又摔倒了5次,才终于到达终点线。Pietri确实是第一个通过终点的人,但他不是走上领奖台的冠军。
奇妙的人生转折
2012年,意大利Rai 1台制作并播出了一部名为Il Songo Del Maratoneta(The Dream of the Marathon Runner),总共两集的电视电影,它就是以Pietri的故事为蓝本的,描绘了一个伟光正的马拉松跑者的形象:出生于贫民之家,始终坚持自己的跑步梦想,即使在成为专业运动员后也不忘初心,为理想而奔跑,为穷人而奔跑。(这样的小伙子就应该入党呀)
Pietri的首马是1906年4月2日在罗马举办的奥运预选赛,赛程长42公里,下午1点43起跑。Pietri以2:42:06秒夺冠。所以,之后,他就参加了1906年在雅典举办的在奥运史上未得到官方承认的奥运会(the Intercalated Game),但是他因为胃不舒服而中途退出了,这是他第二次参加马拉松。
第三次的比赛就是1908年伦敦奥运会了。
“当我进入体育场的时候,我的腿和肺部都很疼,我几乎快撑不住了。”7年之后,Pietri在名为Sport Illustrato的意大利杂志上回忆道,“我感觉就像有一双巨大的手握住了我的咽喉,越来越越用力。(摔倒之后)我自顾自的爬起来,又试着往前走几步。我根部不知道我是不是正跑向终点,还是跑反了方向。他们告诉我,我之后又摔了五六次,我那时就像一个瘫痪的人跌跌撞撞地走向他的轮椅。其他的事情我什么也记不起来了。我的回忆停留在最后的那次摔倒。”
Pietri的这几次摔倒中,很多人可能因为发自真心地想帮助这个可怜的意大利小伙而忘记了比赛最重要的公平竞争的原则。
也真是因为这些在场的裁判的帮助,Pietri才被判犯规,被取消了名次。冠军最后属于来自美国的Hayes。
在The Olympic Marathon这本书中,介绍1908年奥运会马拉松的标题是:Pietri Steals the Show as Hayes Captures the Gold,可谓一语中的。
Pietri虽然丢掉了金牌,但他在最后关头的那种永不言弃的精神让王室,让柯南道尔,以及在场的观众深深折服,这是真正的马拉松精神的现代写照。
第二天,亚历山德拉女王就位Pietri颁发了一个银制的奖杯。
女王亚历山德拉是现任女王的祖母哦(⊙o⊙)
柯南道尔还未没有路费回家的Pietri发起了一次募捐,总共筹集到了300英镑!
回家之后,美国人就觉得不开心了,凭什么自己拿了冠军还不那么受待见,没拿冠军的反倒出了名。美国的著名作曲家(虽然在1908年还不太出名)为Piertri专门写了一首歌,歌名就叫做《Dorando》。
于是美国人邀请Pietri和Hayes开展了一次史无前例、惊心动魄的马拉松SOLO。
在跑道上跑完一个马拉松,Pietri最后赢了Hayes半圈。
之后,这个马拉松Solo流行开来,成为美国城里人最热衷的体育赛事之一。于是Pietri也渐渐走上了“职业”的道路,日后他还和Tom Longboat过过招,那就是后话了。
2008年,为了纪念Pietri,在他的故乡,Carpi,当地人为他建了一座雕像,还发行了一张纪念邮票。
这就是Pietri的人生,就像马拉松那样,总是充满了意外。
原来跑马拉松还能让你走上人生巅峰!
参考:
2. David E Martin; Roger Gynn.The Olympic marathon : the history and drama of sport's most challenging event. Champaign, Ill. [u.a.] : Human Kinetics, 2000.
3. John Bryant. 26.2 : the incredible true story of the three men who shaped the London Marathon. New York : John Blake Pub., 2013.
4. Peter Lovesey. Conan Doyle and the Olympics. Journal of Olympic History, Volume 10 December 2001 / January 2002.
5. Clifford Goldfarb. Arthur Conan Doyle and the Dorando Affair. Journal of Olympic History, Vol.20 No.1, 2012.
回应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