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书影音 | 飞翔的锡克人—《灵魂奔跑者》影评

说起印度,大家会想到什么呢。阿三?抛饼?宝莱坞的歌舞……其实,在这片神奇的南亚次大陆上,同样出现过杰出的跑者。印度短跑运动员米卡•辛格(Milkha Singh)有“飞翔的锡克人”的美誉。而这一称号的获得,又与上个世纪战火动荡的年代息息相关。电影《Bhaag Milkha Bhaag》讲述的就是他的故事。

140210-xikeren

印度短跑运动员米卡•辛格(Milkha Singh)1935年出生于印度的旁遮普,有着“飞翔的锡克人”的美誉。到2013年为止,他是唯一一位在英联邦运动会上获得过个人金牌的印度男运动员,而他获得金牌的年代是在1958年。他曾代表印度参加过三届奥运会,最好成绩是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获得的400米第四名,并以45.73秒的成绩打破了印度国家记录,而这一纪录一直维持了将近四十年。2013年,宝莱坞拍摄了这位获得过印度卓越贡献奖的印度运动员的传记电影。

米卡•辛格的童年恰逢印巴分治时期。1947年,因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长期以来的宗教冲突,其时还在统治英属印度的英国提出的统一印度的印度独立方案遭到反对而流产,于是印度末代总督宣布要将英属印度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以此来促成印度的独立。雷德克里夫线将旁遮普省一分为二,分别归属于独立后的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由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在居住地上本没有严格的分界线,这条国境线的划分造成了大规模冲突,许多居民被强制迁移,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区的伊斯兰教徒逃亡伊斯兰教徒地区,而伊斯兰教地区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则逃往印度教徒地区。这场冲突导致了数百万人无家可归,数十万人丧生。

正是这样一场印巴分治,结束了米卡•辛格美好的童年生活。米卡所居住的村子恰被划分到了巴基斯坦,作为锡克教徒的族人不甘愿被强制改宗为伊斯兰教徒,于是萌生了逃亡印度之意。这场逃亡遭到了镇压,米卡的父亲在冲突中丧生,从此米卡流离失所,失去亲人成为了孤儿,只有一个后来在难民地重逢的姐姐相依为命。

曾经亲眼目睹父亲惨遭屠杀,这段经历成了米卡的梦魇。在电影的艺术加工下,这段经历也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叙事线索和探究米卡内心的心理线索,它如同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般在米卡眼前不断闪回,影片甚至将它加工成了米卡罗马奥运会失利的部分心理原因。

其时活跃在亚洲短跑界的还有一位名叫阿卜杜尔•哈力克(Abdul Khaliq)的巴基斯坦运动员,他被称为“亚洲飞鸟”。不论从国家角度还是个人角度,他似乎都成了米卡在亚洲最大的对手。他们在1958年东京亚运会的200米赛场上相遇,竞争十分激烈,米卡仅以0.1秒的优势战胜了阿卜杜尔获得冠军,并以21.6秒的成绩创下亚洲纪录。此外在那届亚运会上,米卡还获得了400米冠军,而阿卜杜尔除了200米亚军外还获得了100米冠军。

1960年,在当时的印度首相尼赫鲁(Nehru)的说服下,米卡同意代表印度前往巴基斯坦参加印巴友谊赛,再度与阿卜杜尔•哈力克同场竞技。出征这趟比赛意味着米卡不得不重新回到过去遭遇创伤的地方。这也成了影片重点煽情的部分。米卡再一次战胜了阿卜杜尔,时任巴基斯坦将军的阿尤布•汗(Ayub Khan)在赛后如此评价米卡:“今天你不是在跑步,分明是在飞。”这正是米卡“飞翔的锡克人”的美誉的由来。

片名《Bhaag Milkha Bhaag》的原意其时是“跑吧,米卡,跑吧”,颇有点向《阿甘正传》中“Run Forrest Run”借鉴的意味,中文译名翻译成《灵魂奔跑者》则感觉过于高大上了。如果你觉得在一部跑者传记电影里穿插歌舞会显得有点牛头不对马嘴,那你就错了,宝莱坞已经成功做到了让歌舞在各类型电影中都出现的神不知鬼不觉。影片共186分钟,三个多小时,稍嫌冗长。如果你有足够耐心且时间充足,不妨从头看到尾;如果你比较中意小清新、歌舞和爱情元素,不妨就看影片的头两个小时;如果你热衷于看励志片、奋斗史、心理描绘、奔跑镜头,那直接跳到影片的最后一个小时也无妨。

今天,米卡•辛格仍然生活在印度最整洁的城市昌迪加尔。他和女儿共同撰写的自传《The Race of My Life》促成了这部传记电影的诞生,米卡以1卢比(相当于0.1元人民币)出售了电影版权,但加入了一条条款声明来自影片利润的分红将会被捐赠给米卡•辛格慈善信托基金,这项基金成立于2003年,旨在帮助有需要的和贫困的体育界人士。

吐槽:想起影片中,在从德里驶往昌迪加尔的火车上,米卡的前教练在讲述他的生平前说“这说来就话长了”,而坐在对面的官员则说“没关系,我们从德里开往昌迪加尔的一路也长着呢”。看完电影忍不住查了下从德里开往昌迪加尔的火车车程,开的最快一班耗时3小时20分钟,跟影片长度旗鼓相当。不禁要吐句槽:印度电影也实在太写实了……

您需要才能回复
To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