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装备党而言,答案很明确——新款跑鞋上市的时候,新跑鞋上市就意味着可以和旧跑鞋说再见了。
但对于大多数跑者而言,答案,就没有那么清晰了,有看里程的,有看鞋子的磨损情况的。
那么,一双跑鞋究竟穿多久就可以淘汰换新呢?有哪些衡量指标呢?以里程来衡量真的靠谱吗?一起来看。
决定一双跑鞋寿命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外乎两种:内部因素决定和外部因素决定。
内部因素诸如跑鞋设计所使用的材料的耐久性(耐磨or不耐磨),外部因素诸如使用的场景(操场or柏油马路)、运动习惯(落地方式等)。
内部因素在一双跑鞋成型时基本就已经确定了,所以影响跑鞋使用寿命的更多的是外部的因素。而若是抛却使用场景的话,造成跑鞋老化的因素大致有三点。
1、跑者的体重:体重越大,对鞋子造成的压力就越大,相应的,鞋子的损耗就越多。可参考很多体重轻的跑者一双跑鞋穿相对久来理解这一点。
2、跑鞋缺乏轮换:有研究表明,两双轮换着穿的跑鞋,中底的减震能量,等于不轮流穿的三双跑鞋使用时间相加的和,而长期两双鞋子替换着穿,中底部分的损耗会降低50%。
如果你一直穿一双鞋子。鞋子中底的材料会因为得不到充分的恢复时间。被长时间压缩后反弹恢复不过来失去原有结构。
3、跑步习惯:有人前脚掌着地、有人后脚掌着地、有人脚步轻快,有人落地有声,不同的跑步习惯也会对跑鞋造成磨损。相对而言,跑步时喜欢拖拉着步子更容易导致鞋底材料的磨损,而磨损的速率将取决于跑量和跑鞋的大底耐磨度。
即以里程来衡量一双跑鞋的寿命并不合适,跑鞋的寿命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仅以跑量来衡量过于偏颇。
那么,应该怎么衡量呢?
现阶段关于跑鞋是否仍能服役没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但是从一些角度我们还是衡量一双跑鞋是否仍可以跑步使用,大致来说,有六种衡量的角度,“一掐四看二感受”:
01 一掐
掐中底:鞋子中底的硬度会有45°、55°、60°、70°等很多标准,数字越大,底越硬,反之,度数越小,底越软。而这些度数,你用手掐一下鞋子的中底,就能清晰的感觉到。
一般的跑鞋度数在55°左右,掐下去会有一定的硬度,但是回弹很迅速,当使用时间长了,这种掐住回弹的感觉就会明显减弱。中底的感觉软榻,度数小一点如45°的使用时间过长,可能不堪重负而直接变形或者出现裂纹。这时候中底已经失去了价值。
中底材料的老化,是因为EVA中小气泡已经都变形,不能再肩负回弹的作用,也就没有了吸收冲击力的作用,跑步的时候你能明显的感觉到鞋子变硬。这就意味着这双鞋子可能不再适合跑步了,但是它仍然可以用作走路。
02 四看
看大底:大底的主要作用是抓底防滑和保护中底的作用,如果一双大底已经磨到直接看到中底了,那么它的防滑性就很弱了。如果是一双越野鞋,那么在户外它已经散失了保护能力,不说防滑,没有了橡胶,脚底很容易被户外的树枝等刺穿,伤到脚。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跑者大底磨损严重,已经一边高,一边低了还在继续穿着,看似节省,但是不知,这样对自身反而是一种伤害。一边低一边高会造成脚习惯性往一边倒,给脚部肌肉造成负担而造成骨骼畸形。
看是否脱胶:有人会觉得鞋底脱胶用胶水黏回来就好了,但是有些品种的橡胶可能不是普通胶水能黏回来的,如果你在跑步的过程中鞋底掉了,这是很危险的。
看鞋面:鞋面的破损很多种,最常见的是前掌弯曲位置和后跟,弯曲位置的包裹性能对整只鞋来说很重要,鞋面破损,会导致包裹性变差,试想一下,跑动过程中,鞋面裂开,会是怎样一个危险的情景。
看中底:鞋子所有的减震都依托着中底的性能,所以说一双鞋子的中底是决定鞋子好坏的关键,如果一双鞋子的中底已经有变形迹象,那么这双跑鞋可能不适合跑步穿着。因为中底变形了,它的弹性必然存在问题,不过用作走路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03 二感受
感受脚感的变化:鞋子穿久了后,脚感会明显变差,没跑几公里脚板疼,脚踝和膝盖明显被冲撞,脚后跟疼等各种不适感觉你都应该考虑换双鞋子试试。因为这些都是中底功能退化的表现,已经没有了鞋子应该有的保护。
感受是否合脚:鞋子舒服不舒服脚知道。偏小的鞋子和偏窄的鞋子会给脚带来很大负担,造成黑指甲和起泡等情况,虽然短跑运动鞋都习惯性用小半码的鞋子聚力,但是裹脚布的效果也是造成很多运动鞋脚趾畸形的很大原因。
跑步会造成脚变大基本上是更多跑步爱好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发现之前合适的鞋子变小了,一点都不用奇怪。
写在最后:
跑鞋退役并不意味着这双跑鞋彻底的退出使用,而是指这双跑鞋可能不适合运动时穿着,因为此时的跑鞋存在着潜在的导致受伤的风险,原本的保护作用已经很小,但是用于日常的走路穿着还是可以的。 该省的时候省,不该省的时候千万不能省,毕竟身体是自己的嘛,如果因为鞋子问题导致运动损伤的出现,反而得不偿失不是吗?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