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不是鸡汤 | 我以奔跑…拟人生《长跑者的孤独》

将跑步与人生作比,似乎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了。同样经常用来作比的还有旅行、走路,或许还有攀登。一项活动如果同时具备了一个终点,以及一段艰辛的历程,似乎便差不多与人生相仿,或成为一段人生的缩影,或成为一个人生的隐喻。

长跑者的孤独

英国电影《长跑者的孤独》(The Loneliness of the Long Distance Runner)摄于1962年,讲述的是一个少年犯Smith的故事。影片一开头,出现的就是一个奔跑着的男孩背影,画外音说道:“跑步一直是我们家的一件大事,尤其是从警察那里逃脱,这件事难以理解,我只知道你就是得跑,不要去问为什么,跑过田野和树林,而终点遥不可及,即便围观的人们已经在尽情欢呼,这是长跑者的孤独。”

Smith因为偷窃被送到了感化院,院长发现了他卓越的奔跑能力,于是特别训练他,希望他能在即将到来的与公立学校对抗的5英里越野赛中夺冠。而另一条故事线叙述的是Smith进入感化院前的经历。两段经历互为交叉着向观众呈现。有时候镜头会从Smith在前一段故事中的奔跑直接切往第二段故事的奔跑,两段奔跑分享着相似的情绪。这样的剪辑,似乎暗示着两种奔跑行为的同质性,从现实生活的逃离与在感化院外的树林间的奔跑互为映照。导演就这样把Smith的生活和奔跑结合在了一起。爵士乐作为跑步镜头的背景音乐,让场景显得像是一场轻松怡情的社交舞会,而不是一场艰苦的跑步。

进入感化院前,Smith逃避着工作,不知道自己该以何谋生,挥霍着父亲去世得来的赔偿金。他和朋友把电视调成静音,把正在播放的首相演讲当做一场滑稽的默剧表演观看。首相正在宣称来自欧洲大陆的存在主义毒瘤尚未侵入英国。Smith的戏谑之外,他的生活也早已是对首相的默默驳斥——生存的焦虑已然萌发。他曾对女友说,小时候他总是努力迷路,但最后发现他不可能迷路。或许他早就已经直觉到“迷路”是与他的生活形态更为贴合的形式。周围人们的生活太明确,而他显然需要一个选择的机会,一个不同的选择,他却不知道那是什么。

院长需要Smith获胜。5英里越野赛中,高大英俊的“优质少年”一路领先,Smith奋力追赶。当优质少年回头喝令他待在后面时,他更是卯足了劲跑到了前面,扭转了比赛局势,并开始一路领先。可是越接近终点,他的脚步似乎越犹豫,终于,在终点线前他停了下来,将奖杯拱手让人,面对院长的气急败坏,他微笑着。Smith显然是在用拒绝获胜表达着一种对抗,他拒绝越过眼前的终点。一次被指定的跑赛和一场缺少选择的人生或许是相似的。跑赛后院长撤回了对他的宠爱,于是Smith再度回到车间工作,跑赛中他的有力反击却在现实生活中显得疲软无力,除了表达一种态度,他什么都没能改变。

Smith从领先到停步,围观跑赛的人群从欢呼到不解。长跑者的孤独,在于这种经验是只能体验而无法分享的,犹如人生有时候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其间封存着无数的私密体验。长跑者的孤独,也是生存者的孤独。

您需要才能回复
To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