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 马拉松? Really ?
今年开始各个跑步APP都开始推广线上的跑步活动,活动形式基本大同小异,记录运动和GPS数据,参加活动,完成相应里程得到虚拟奖励的或抽奖礼物。从10K,到各种挑战,再到马拉松。如果广义来说完成超过 42.195km都能算是马拉松,所以线上马拉松也没什么不妥。可是各个跑步APP都开始做跟城市有关的马拉松,比如重庆线上马拉松,兰州线上马拉松。
这样的线上活动看上去好像有些奇怪。
无论城市还是越野马拉松,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42.195km的距离。其有独特的赛道风貌和参赛体验。这也是吸引人们从天南海北跑到参赛地,在烈日下,在雨水中,在欢呼的人群里,在不一样的路面上奔跑的原因。在健身房跑步机上跑4小时或是围着小区转50圈怎能叫重庆马拉松呢?这样的行为有滨江路的起伏和路边的“雄起”么?
咕咚,悦跑圈,虎扑跑步都组织了线上兰州马拉松,有跑友开始疑问,你们究竟哪个是真的线上兰州马拉松?这也是本次APP的“撕逼”起源。这是个没法界定的问题,都没去兰州,谈何兰州马拉松呢?很多跑者有自己的荣誉感,每一块城市马拉松的奖牌是一个真实历程的纪念,而不属于线上的虚拟活动。各家纷纷推出自己的网店,大肆兜售线上比赛的完赛奖品,纪念衫。而完赛奖品,纪念衫只属于真正用脚丈量过完整赛道的跑者,而不是挂在网店里的商品。
如果没有日夜兼程的百公里比赛,HK100 的完赛小金人奖杯在淘宝卖19.9元。线上马拉松瞬间把关于跑者参赛后的纪念变成了淘宝商品。不知道今后会不会有世界六大马拉松的线上马拉松。秀出来的东京奖牌不需要跟30万人一起抽签,秀出来的波士顿奖牌不需要跑到3小时05分的成绩门槛。他们都是在家里小区旁边跑上几圈后,参加个线上活动再付30多块钱换回来的。
抄袭? 授权? 一些历史的问题?
国内在这几年跑步风潮启动,各个与之相关的行业都欣欣向荣,最敏感的互联网行业则动作最快。2014年开始不断有科技新闻爆出新的团队,新的产品,新的模式。而在阳光下没有新鲜事。在这次“撕逼”事件中此起彼伏的关于对创意抄袭指责也并不新鲜。
运动轨迹APP是哪个团队最先开始做的似乎已经无可考证,但是在诺基亚时代,也就是智能机的史前时代。一众的国外运动APP就发布了。那个时代最好用的APP非 Sports tracker 莫属了,记录准确,在塞班系统上运转流畅。之后还有Runkeeper , 目前团队转型做数据接口平台,很多国外的品牌运动APP都是基于它进行开发的。大众类的Endomondo,是最早开始汉化的产品。2008年发布的Endomondo 在国内有个无论配色还是布局都非常相似的兄弟 — 咕咚。今年初Endomondo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被UA收购,成为旗下对抗 Nike+的利器。
还有2个重量级的运动轨迹APP, Wahoo 和 Runtastic 都在全球有 3000万以上的用户。Wahoo 由于其出色的硬件产品成为了苹果新一期广告中的明星。除此之外还有以Nike+为首的品牌运动轨迹APP,看起来无边无界的互联网领域已经显的略为拥挤了。
国内产品则发展的更快,“Copy to China” 成为了屡试不爽的商业法则,先是咕咚运动把国外主流的手环 从Fitbit 到 Jawbone 抄了个遍。但依然没得到市场的认可。其次郁金香运动干脆照抄了国外的运动社交软件 Starva 。这种抄袭是不带创新的抄袭,从布局的配色进行相片级的抄袭。
与产品方面的抄袭比起来,运营创意方面的抄袭则是小巫见大巫了。你发奖牌我也发奖牌,你发勋章我也发勋章。最终似乎比的是谁的腿粗喉咙大。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没有创新,陷入无差异竞争总是痛苦的。
运动? 互联网? 哪里是真正的出口?
随着口水战,2家APP的粉丝也加入了战团。互联网行业固有的狂躁瞬间席卷了运动领域。各类O2O,大平台,社交,全产业打通等名词也通过媒体,论坛和活动蜂拥而至。与空喊口号比起来,这些概念究竟为运动爱好者提供了哪些价值呢?目前热火朝天参与运动产业的人,你们自己运动么?
当扬州半程马结束后,一片吐槽声。组委会快速反应,组织了赛事论坛,希望得到意见反馈,改善赛事。但当我看到一群体态发福的人坐在台上,用官样文章的态度讨论产业平台,做体育论坛的时候。我在心里只想说:“ 开10次产业论坛,不如自己亲自去用一下崩溃的报名系统,看一下无所适从的领物处,住一下临时涨价的酒店。从拥挤不堪的起点跑出去,在疲倦中绝望的等一下大巴。回来之后所有的问题都无需讨论了。坐在主席台上说的话都是虚无的。”
与线下的赛事活动主办方比起来,互联网的运动APP们其实更无所适从,他们要用线上的手段去解决一个线下的问题。在他们还没有找到特别好的方式之前很多互联网巨头,诸如微信,小米也开始覆盖相关市场。从Apple Watch 的发布,从数量惊人的小米手环的出货量来说,对运动未来的入口是否在手机上还是个模糊不清的事情。运动APP们在为线下活动尽力“撕逼”时,是否想过哪里才是真正的出口?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