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在“跑马有风险,参赛需谨慎”被反复灌输的时候,人们总会习惯性的忽略隐患,赛道上的伤心事故屡见不鲜。2004年至今的11年里,国内马拉松发生16起死亡事件,去年4起(附*),今年5起,是11年来最多的一次。
这5起马拉松事故与运动型心脏骤停有关, 4起出现在半程组别中,4起发生在临近终点处。出事者其中3人都有一定长跑经验。每当马拉松赛道上有悲伤事故的发生,媒体总不免将矛头指向马拉松,很多非跑者也会诸多质疑。需要强调,判极刑的并非疾病本身,更多的是人为的疏忽。事实上马拉松也许是最安全的运动之一,“它的事故曝光度与空难非常相似:每一起都轰动一时,但这并不会改变飞行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的事实。”
赛事:渣打香港马拉松(1月27日)
天气:17-20℃,多云,84%湿度
参赛组别:10公里(事发于9公里处)
年龄:24岁(男性)
今年港马总计7.3万人参赛,创造了港马纪录,而医疗数字也是惊人的——1137人受伤(731人为各种情况的腿部抽筋,其余为扭伤、脱水等),40人送医院治疗, 1名49岁参赛者一度处于危重状态,1人死亡。
渣打香港马拉松被誉为「亚洲最难赛道」,主要难在两方面,起伏的赛道和高温高湿的气候。今年赛事提前到1月下旬,5点45分发枪,比赛时的天气仍很有挑战:17℃,84%的相对湿度。湿度过高容易让人体感疲惫,也更容易脱水。从一开始便频繁出现的上下坡,魔鬼赛道并不会给选手多少慢慢适应的时间。
(今年港马有731人次因抽筋接受治疗,较上届大增78%,另有350多人次要接受伤口包扎,连同40人送院,合共逾千人不适,比上届高28%)
当然夸张的医疗数字源于组委会公开透明的制度,也是事无巨细的将所有问题都作纪录,比如去年比赛有885人受伤,30余人住院。2009年因高温,有近5000人抽筋——尽管服务和组织水平都算的上一流,港马对意外仍无法完全杜绝,2006、2012年的比赛都发生过死亡事件。
组委会可以提供及时周道的救助准备,而这并不等于万无一失。
赛事:合肥马拉松(10月25日)
天气:17-24℃,多云
参赛组别:半程(事发于21公里处,距终点仅几十米)
年龄:30岁(男性)
李黎是东航安徽分公司保安部的员工,在合马半程快到终点时晕厥,心脏骤停神志不清。临近终点现场的救援很及时,也很快将他送至滨湖医院。只是在近4小时抢救后,李先生还是失去了生命。
赛事:上饶半程马拉松(11月15日)
天气:15-21℃,多云到雨
参赛组别:半程(事发于终点冲线后)
年龄:20岁(男性)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指因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它可能发生在并无心脏病史的人身上。心源性猝死的人往往突然失去意识,然后心脏逐渐骤停。心血管死亡中有30-40%的人属于这类猝死,男性较女性的发生率更高,每年近200万人因此失去生命。SCD原本在中来年人和婴儿中比较常见,而马拉松这样的耐力运动则对心脏是不小的考验,就有可能造成危险。20岁的张某可能在比赛中让自己的心脏超过自身负荷或长时间维持在高负荷,加速撞线成为最后发生SCD的诱因。
临近终点,人的兴奋度会达到最高,也不自觉下意识让已经疲惫的身体超缸运转快马加鞭,实际此时更应调整心态愉快完赛,毕竟最后的距离对成绩已经无法起到多少改变了。
赛事:深圳国际马拉松(12月5日)
天气:14-20℃,小雨
参赛组别:半程(事发于距离终点400米处)
年龄:33岁(男性)
深圳马拉松的意外也发生在半程项目。比赛日上午10点40分,33岁的姚先生在离终点400米时倒地。马路对侧医护人员过来对他进行救护,并同时转运到南山医院救治,15分钟的转运进院时间算的上及时高效,只是依然没能挽回生命。
姚先生在深圳从事销售工作,有一家自己的公司。此前多次跑马拉松,上个月参加的华润地产半马成绩为2小时10分,深马出发前状态也不错。出事前他已经跑了两个半小时,相比他的真实水平有所保留,近期工作也并无加班。救助的心电监护提示为室颤——仍是与心脏有关引发的猝死。
姚某有一名6岁的女儿,深马下一个星期就会迎来第二个孩子的预产期,抢救期间姚太太和女儿在医院外等候的画面也成了今年马拉松最心碎的镜头之一。
赛事:福州马拉松(12月20日)
天气:13-18℃,阴转阵雨
参赛组别:半程(事发于10.5公里处)
年龄:39岁(男性)
比赛日上午8点40分,半程10.5公里处。39岁的卢姓选手忽然倒地,两分钟后医疗车赶到现场时发现他呼吸心跳都已停止,8点56分送至晋安区医院抢救,无效身亡。
福州马拉松官方公布了首届赛事的一些数据:参赛选手15000人,接受救治3428人次,其中肌肉痉挛3173人次,扭伤拉伤122人次,关节疼痛37人次,腹痛呕吐16人次,脱水30人,休克2人,心跳骤停1人,其他不适47人次。经救护车送医院治疗7人,死亡1人,3人经治疗后病情好转离院,在院3人——
古人一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被断章取义为很多事命中注定,理解过于偏颇。有统计国内马拉松跑者中90%并无做过全面的身体检查,赛前提交的体检证明也多为应付。很多跑者觉得,我跑过这么多,身体很棒怎么会有问题?往往埋下了一丝不安定。
老生常谈的注意事项:
相比全程马拉松,半程出事的概率反而更高:因参加全马的选手通常跑龄更长,对自己身体更了解,半马选手的参赛经验相比要缺乏不少,觉得自己尚有体力者往往会冲刺完赛;距离减半也不意味着难度减半,很多人会选择在半程项目上拼速度,受伤概率也会增加; 无论全程半程,终点前的发力对成绩并无多大影响,对此时身体带来的压力却是成倍的。与其分秒必争的冲刺,不如赛前制定一个切实的目标,比赛途中按预计配速完成; 马拉松跑者需对自己的身体足够了解,赛前全方位体检,尤其心血管方面是很有必要的。胸科医院提供的平板测试、彩超等都检测心脏是否有先天疾病缺陷。如今马拉松走过场式的体检只停留在简单的血压、心率,远远无法保证你适合参赛; 马拉松猝死者中不乏身体健康且全面体检的人,仍难免意外,因为长跑时身体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同温度湿度和当时的状态都会左右体感,感到不适切记降速至步行,有必要计时求助他人。来日方长,退赛不丢人; 人的大脑只贮藏了大约10秒的氧气,心脏停止供氧造成的损伤是不可逆的。发生意外时抢救越及时越好,每晚1分钟,存活几率便降低7%至10%(推荐阅读: 《黄金四分钟 — 应对马拉松赛场上的猝死》); 今年的几起意外,从赛道救助到送医都已算比较及时。在报名赛事时,注意组委会在补给、医疗点、医护人员、AED等救助设置上的安排,选择可靠的赛事也为自己多一份保护; 避免霸王跑和使用他人的参赛名额,以最大限度保障自己; 装备上,多留意比赛当天的气温和湿度,选择合适装备。心率表也能更好的让你了解当下身体状态。注意比赛细节,如赛前热身,赛后慢跑至停; 马拉松成绩基于长时间的系统训练,赛前两周内的训练更多为了调整比赛状态,对提高成绩并不会有帮助。所以避免短期训练。如果无法达到比赛状态,与其硬拼,不如换个更稳妥的心态,慢慢跑or下次再来; 有条件者赛前一两周即调整到比赛时间,保证睡眠,调整作息,饮食也要有针对性; 不要对任何一个距离表示轻敌;
纽约马拉松赛道旁有句「If a marathon was easy,it would be called your mother.」的标语,无论身经百战的老鸟还是初出茅庐的菜鸟,眼前的42公里都并非易事,轻视的代价很严重。
附*:2014年国内马拉松4起死亡事件: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