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当我意识到冲锋衣神奇的防水效果和装逼功能之后,它就成为了我19岁那年的生日礼物。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当我把崭新的橙色爪牌三合一冲锋衣(即抓绒加冲锋衣)套在身上,无视珠海的38度高温酷暑,抓了根leki的登山杖,毅(sha)然(bi)决(he)然(he)地朝宿舍楼后一座300多米高的山头进军。5分钟后,湿漉漉的抓绒衣已经前胸贴后背,烈日当空照的我头晕目眩。彼时我在心里暗骂,什么破玩意儿,户外“杀人”效果堪比纯棉T恤。
2012年笔者攀登青海玉珠峰,北坡修路中
现在回想起当时中二的我,误把冲锋衣等同于“专业登山神器”是多么的可笑。如果再回让我到19岁那个炎热的午后,我绝不会再穿着那件厚重的三合一冲锋衣上山,而是果断地抄起桌上的空调遥控器,翻身上床眯个午觉。
从那以后我格外关注各式各样的防水夹克。为了避免更多爱好者发生像我当年一样的悲剧,消除户外爱好者和越野跑初学者对冲锋衣的基本认识误区,这篇文章中我谈谈对冲锋衣的认识,推荐些“针对越野赛事设计”的冲锋衣。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请拍。
冲锋衣的误区
每到了冬天,各大城市的北方壕们蠢蠢欲动,披上几个月前不惜重金购买的鸟牌冲锋衣出没在公园和商场。这倒还好。可怕的是很多北方的朋友竟然冬季穿着冲锋衣跑步,还是晴天!在大部分非户外爱好者眼里,冲锋衣的三大特点分别是防水,专业,保暖。防水这一点无可厚非,后文会有详细论述,暂且不表。但是冲锋衣的“保暖”和“专(bi)业(ge)”二点值得深入探讨。
《谍影重重4》中Jeremy Renner全身鸟牌
冲锋衣保暖,这是大部分人对冲锋衣最严重的错误认识。先亮观点,一般的冲锋衣没有特殊的保暖优势,保暖的是三合一冲锋衣里面的那层抓绒,即保暖层。如果非要说穿上冲锋衣会暖和一点,也不是没有,因为从保暖的角度来看,它就是一件普通夹克的保暖能力。如果硬要说保暖,唯一的特点就是通过防风而增强保暖,而并非本身具有保暖的材料。那些抱着“冬天来了,又要穿冲锋衣出门了”的人是怎样的一种心态!
谈谈透气。四年前的某个十月,作为某户外品牌登山节的高山向导,我和另外几名藏族高山救援队护送一位高反严重的队员下山。从四姑娘山二峰大本营(海拔4500米)下撤到日隆镇(海拔3200米),时值凌晨两点,在满天星光中,我们四人一匹白马在泥泞的马道上狂奔下山。一名向导在前牵着马,一名向导在一侧保护,我在马后兜底,伤员在马上——咦,总觉得这个阵型似曾相识?我穿着该品牌赞助的轻量化冲锋衣一路狂奔马后炮,哦不,是马后跑,等到了日隆镇发现冲锋衣内侧已经湿透,我们几个顺便拿水瓶沿着衣服下摆接点汗水洗个手….
Gore-tex的奥秘:材料密度介于汗分子于水分子之间
透气和防水永远是一对儿矛盾,即便是有了Gore-tex和Event这些神奇的材料,当你选择防水,你就一定程度上放弃了透气,衣服如此,鞋也是这个道理。经常有入门越野跑者让我推荐鞋,他们经常问我同样的价格为什么还不选有GTX材料的越野跑鞋。这个时候我都会摸摸他们的头说道,傻孩子,GTX跑鞋有个神奇的特点,外面不沾水,袜子已经湿透。与其选择防水,不如选择透气,特别是这种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更何况还是低帮的,一旦遇到小水洼,那就成了一双储水袋……所以容我多说一句,大部分情况下,低帮防水跑鞋就和防水跑步T恤一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用韩寒的一句话形容恰如其分,穿着棉袄洗澡。
硬壳(冲锋衣)VS软壳
再说专业。追本溯源冲锋衣的历史,可见冲锋衣是具备一定的专业性的。但如果追求逼格的朋友抱着“穿冲锋衣就是专业人士”的心态,那就大错特错了。大部分的高手习惯穿软壳,在非极端天气且有技术含量的户外活动中,一件软壳更加舒适贴身,高级的软壳设计不仅亮骚而且还透气又保暖,如果我捡到一笔银子让我在冲锋衣(硬壳)和软壳之间只选一件去登山攀冰,我会对冲锋衣说永别了。看看那些阿式登山大神的视频,在非极端天气下都是穿着软壳的。顺便说一句,不仅仅是户外探险,舒服的软壳也是不错的城市通勤服饰,既有浓浓的户外风格,设计上又不违休闲搭配之道。
当我们谈论防水夹克,我们在谈论的是冲锋衣
防水夹克(waterproof jacket)是参加国外大部分越野赛事的基本标配之一。如果你准备参加全马距离以上的越野赛事,除了越野跑鞋,防水夹克首当其冲。其重要性无须我多言。
重量的进化
那么问题来了,越野赛事中的防水夹克,哦不,是冲锋衣应该如何选择?越野跑冲锋衣和普通的登山徒步冲锋衣有何区别?
二者之中最大的区别是重量。如果你是越野跑爱好者,越野装备的轻量化概念无须我解释,装备越轻跑得越爽,越自由,越能享受到越野跑的乐趣,如果条件和伦理允许,恨不得在山里裸跑才好呢!因此在装备的“进化论”中,越野赛事中的冲锋衣自然从普通的重型冲锋衣中进化成轻量冲锋衣。
2011年青涩的K天王在展示初代S-lab超轻皮肤衣衣
直到这几年,随着那些超一流的越野跑精英们和不怕死的登山家,不断地把各项赛事的成绩和纪录以“秒”为单位推进,对装备重量的要求也就以“克”为单位精减,因而从轻量冲锋衣的概念中又进一步演化出超轻冲锋衣。在纪录和成绩竞争到白热化状态的今天,从某种角度讲,运动员之间的竞争也是他们背后的赞助商之间的科研竞争。当Killian称霸一项又一项的赛事,我们不可否认他身上超轻的salomon装备有一定的功劳。当Ueli Steck站在艾格北壁的“墙“角下准备free solo时,头天晚上肯定精挑细选过自己的技术冰镐和头盔。
轻量与超轻之辩
既然冲锋衣已经进化到超轻,那么是不是对所有人来说超轻冲锋衣肯定比普通的轻量冲锋衣好?很难说。
首先,针对那些一流的越野精英,他们可以把普通的百公里越野赛压缩在天黑之前,超轻冲锋衣只是一个基本不会用到的强制装备,这种情况下当然是越轻越好。在今年5月的澳大利亚TNF100赛前准备中,闫龙飞曾经跟我说,他希望把装备都换作成最轻量的,哪怕性能不好也可以,因为背包里的大部分装备对他来说都是比赛中不会用到的累赘。
其次,超轻冲锋衣之所以能称其“超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牺牲了一定的防水性而成就了重量方面的优点。因为越野跑运动的特殊性质,在单位距离内,同一水平越野跑者肯定会比徒步者更加快速地通过这一路段,除非是全程下雨,否则相对来说越野跑者对冲锋衣防水指数的需求,没有徒步者那么依赖。不过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出一点,在一项注定会下雨的越野赛事中,越是慢的越野跑者,对装备防水性的依赖就越是接近徒步者,比如HK100中30小时的完赛者本质上和徒步者区别不大(当然,他们的精神还是越野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安全和舒适性多几百克的重量显得很有必要了。
Ueli Steck身着经典硬壳Mountain Hardwear Torsun 阿式攀登
最后,我们再回归到冲锋衣的功能性上去分析,冲锋衣相比于普通夹克,最大特点是防水,其次是防风,防撕裂。在防风性能上面,超轻冲锋衣与同样材料质地的轻量化冲锋衣相比,在重量上占优势但是相对地在厚度上更轻薄,防风性能更弱。皮肤衣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蜗牛型跑者,或者是注重体验的旅游型跑者,超轻冲锋衣除了酷炫和轻薄的快感外,它并不一定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好处。
最后的最后,对于大部分的装备,越是轻量就越代表着技术,因此就越贵。
综上四点,我们可以基本判定,在长距离越野赛事中,你的速度越快,对你来说超轻冲锋衣就越适合。你的速度越慢越接近徒步,普通的轻量化冲锋衣对你来说更适合。
越野冲锋衣推荐-非植入广告
想起第一次参加百公里越野赛,多达25项强制装备几乎撑爆我的12L背包,其中最占空间重量的三大件分别是冲锋衣、冲锋裤、抓绒衣。那时我还没有银子买轻量的冲锋衣而是用普通的三合一冲锋衣….赛后肿痛的肩膀好比岳飞后背的纹身,无时无刻不再提醒我留意合适的轻量冲锋衣,你们可以仔细体会下这个感觉。这几年确实也留意到一些经典的款式,在我看来,优秀的轻量/超轻冲锋衣至少具备以下几点:10000以上的防水指数和透气指数;300g甚至200g以内的重量;适于越野跑的独特设计。在此笔者做一些简单的推荐,请各位看官自行判断。
但凡涉及推荐的内容,从千万种相似的产品中拿出来讨论,多多少少会有些主观色彩。仅供各位参考。
笔者个人认为越野冲锋衣最帅的穿法如上图所示:头戴空顶帽或头巾,上半身冲锋衣,下半身一定要5寸或者更短的短裤,袜子最好是低帮。整体色彩要和谐统一。
有些朋友花了大价钱买了高端的冲锋衣,生怕划个口子。我觉得买装备不是为了呵护他们,供养他们,而是应该把他们带进山野,与你共浴泥泞,哪怕终有一天衣衫褴褛,也不枉此“衣”生。冲锋衣如此,装备如此,人生亦如此。
回应
回应
相比别的牌子更丧心病狂只适合歪果仁啊!!!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这款的确能期待一下,还没正式开卖。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