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干货|怎样定义一场越野比赛的真实难度?

越野跑比赛的真实难度只是海拔爬升图显示的起伏那么简单么?事实也许并不是这样的。

引子,我被关门了~

今年四月,我参加了一场大洋洲Skyrunning冠军赛,Buffalo Stampede。

虽然17小时的关门时间、75公里4500米爬升的赛道,对我来说颇有难度,但是拉出国内任一以“小有难度”著称的民间赛事,可能在数据上看都会完爆之。

可伤害我最深的是39公里处的巨石阵,选手或在高达数米的巨石上下闪展腾挪,或在两片巨石的夹缝中挤过,或在两块巨石间搭建的梯子小心翼翼地蹑足潜踪,或在“狗洞”中匍匐前进。一时间,由于某位选手的特殊体型卡在了某处夹缝,造成了后面小规模的拥堵。

于是我在第41公里被关门。

笔者在海拔爬升图的中点处被关门

我不怪那位被两片巨石卡住的选手,因为当轮到我时,乳酸堆积的四肢、塞满强制装备的背包、颇有技术难度的地形,我不得不扭曲着怪异的肢体配合着巨石阵的天然造型,种种问题竟然使我在短短的500米路段上浪费了半个小时….首先我必须要承认,之所以被关门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水平着实一般,然而我不得不说这片颇有技术性的巨石阵,在海拔爬升图上面完全无法表达出来,从而对我的时间战术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图为澳洲Skyrunning 冠军赛Buffalo Stampede技术路段

从这以后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海拔爬升图只能初步描述赛道的起伏变化,并不能精准地显示技术路段的难点。正好这几天爱燃烧的编辑三三总在催我写篇关于越野赛难度分级的文字,在参考ITRA(International Trail Running Association,即国际越野跑协会,后文简称“ITRA”)赛道难度衡量的理解,和一些现有实际案例的分析,于是就有了您现在正看到的这篇“枯燥”的文章。

越野路线精确测量的难度

在谈到ITRA给越野赛事划分难度级别之前,我要先谈谈越野线路的测量问题。希望从参赛者的角度讲,不要盲目地完全依赖海拔爬升图,从赛事组织者的角度讲,如果赛道中某处地形过于复杂,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会在赛道信息上有所标注。如果你依然认为GPS是权威至上的测线法宝,那么或许这篇文章会改变你的一些看法。

在ITRA官网中“测线方法”的部分,国际越野跑协会如是评价测线的难度所在:“距离和海拔爬升数据是衡量一条越野线路的重要指标,另,越野线路天生具有一定的不规则性,所以力求这些数据的精确度就显得格外重要。与平坦的公路跑有所不同的是,本质上,越野线路往往都是不规则的。因此,我们必须时刻谨记,并不存在一种万全之法,能够精确地测量越野路线距离和海拔爬升。”

对此,ITRA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为了使行文更加生动,容笔者在此附会一番。当越野跑者跑在布满石子的防火道,或许有种如履平地的感觉,但假设我们像《蚁人》般缩小自己的身体——或者干脆就变成蚂蚁,那么想象一下,在我们面前成千上万的“巨石”上下攀爬,每粒石子所累计的上下爬升不容小觑。在现实世界中的技术地形,面对数米高的巨岩我们正如“防火道上的蚂蚁”,估计不论耗费的精力,单单是爬上爬下的海拔差累计到了哪里去了?如果线路够短,或者体现在一张足够大比例尺的海拔爬升图,恐怕会是一堆形似颤抖的、看了让人不寒而栗的“锯齿”吧!

蓝色线条是GPS纪录的数据,黑色线条是实际人体发生位移的数据

如果你是GPS的忠实用户,你一定会争辩:GPS手表一定会精确地记录我在巨岩上爬上爬下的数据的!事实却并非如此。当你在一场百公里甚至百英里越野赛时,为了节省电量把手中的Suunto或Garmin调成GPS每隔一分钟或每隔100米记录一次,那么GPS因此计算出的距离,只是两点之间距离最短的线段,而非波浪形起伏不定、真实的越野线路。因“大部分越野线路天生具有一定的不规则性”,这点在你看来GPS可有可无的“微妙误差”,放在动辄百公里的越野赛中足够引起重视了。在现实的案例中,这个问题放在技术性赛道颇多的欧洲越野赛尤为适用。

然而退一万步说,哪怕GPS可以克服这些“微妙”的误差,那么温度、气压、甚至是手臂摆动造成的误差都难以做到路线的纯精确测量。面对这些微妙的误差你觉得不以为然?无论你是赛事的组织者还是参赛选手,或许你都应该重视下。因为ITRA对这些误差作出的评估是,在海拔总爬升和总下降的数据上,最多会产生30%的的误差。在我个人理解中,海拔越低、路线越短、技术性越低的路线,GPS记录的误差就越小,而另一个极端,比如高海拔、长线路、高技术性的赛道——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欧洲的赛道——你就要更加谨慎对待手中的数据了。

此外,坡度上的平面距离和GPS记录的水平距离也是一个问题。

如上图所示,d是水平位移的距离,我们都知道大部分的越野赛事都是在山上的,有山就有坡,有坡就会有在坡面上的D距离,坡度越陡,D就越大于d。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用古老的勾股定理计算出跑者真正跑——或者走过的实际平面距离,而非GPS记录的水平距离。问题是,大部分的山体都是复杂的不规则三三角形,面对坑坑洼洼、椭圆形、甚至多边形的赛道地表,我们怎么精确计算出实际的距离?

ITRA并没有给出合理完美的解决办法,他们只是在给越野赛道难度分级之前,约法三章似的告诉我们:一定要谨慎对待赛道数据;如果计算的不精确也是在所难免。

笔者的观点是,赛事组织者能做的尽可能地缩小误差。测线团队(不少于3人)应该每人手臂上戴2只不同品牌型号的手表,在不同天气、气压情况下,测量赛道5次以上,甚至7次以上,去掉两个极端的最高值和最低值,计算出剩下几次数据的平均值,才能尽可能地缩小误差。越是长距离、技术性、高海拔的赛道越是应该如此。这不是一种情怀,而是一种态度。

世间安得双全法,这个无奈的事实就是,和那个关于“民主”的比喻如出一辙,GPS测量虽然不是测线的最完美办法,但它只能是“在一筐烂苹果中挑一个相对不烂的那颗”。

越野线路的难度分级

经验告诉我,大部分的越野赛道,都是依据现有的(经典)徒步路线而成,欧洲的UTMB、TDG,北美的硬石、大峡谷,澳洲的TNF100、Surfcoast Century,非洲的鱼河谷、桌山,亚洲的富士山、四姑娘山、木斯塘,你随便挑一个都是驴友们心目中香巴拉。

这个理论看似谁都知道,但放在衡量越野线路难度的逻辑框架下,就很有实际意义了。Trail Run Project公司致力于通过客户群上传的越野数据,来衡量世界范围内越野线路的难度。也就是说,同一条经典线路,每名越野跑者/徒步者都上传自己的数据,某种程度上可以拉低误差值。淘气的读者或许会问,如果有搅局者故意上传个离谱的数据怎么办?人家也是有“网站编辑”的好吧!

图为“Trail Run Project”的某赛事数据

拿环勃朗峰徒步线路举例子,除了常规的距离长度、总爬升总下降值、卫星地图、海拔爬升图这些数据之外,还有最高点的海拔、最低海拔、最大坡度、最小坡度、可跑路线所占比例等等数据。“Trail Run计划”所做的不是精确描述一条线路的数据,而是尽可能地通过“经验”来解读一条线路的难度,提供最大的参考性。难道这才是越野线路测量的未来?未可知。

ITRA中国积分赛事一览(部分)

我们再回到ITRA的难度分级。据笔者统计,ITRA积分的中国成员有30多个赛事,其中基本覆盖了大部分国内跑者趋之若鹜的UTMB积分赛事,这些UTMB积分赛事也基本与国内相对来说有难度的赛事相重叠。把目光放远点,截至2014年年末,ITRA所囊括的5大洲60多个国家中,有310名赛事机构成员,750多条越野线路。这组数据说明了一点,想要初步查询/了解国内外赛事的难度,研究ITRA的难度分级系统就够了。

ITRA定义的一个大前提是,ITRA规定的越野赛事必须是自然环境为主,如山地,沙漠,森林,平原,并且要求不多于20%的铺装路面和柏油沥青路面。地形可以多种多样,土路,防火道,森林小路。

首先,在距离长度的划分,ITRA将750多条旗下赛事/线路划为:

  • 42公里内:(普通)越野赛
  • 42发公里以上:超马越野赛
  • 中距离超马越野赛:42公里至69公里
  • 长距离超马越野赛:70公里至99公里
  • 超长距离超马越野赛:100公里以上
  • 变态距离超马越野赛:300公里以上(笔者注)

其次,在距离初步划分的基础上,ITRA又对各赛事难度从“Endurance耐力系数”、“The Mountain level山地等级”、“The Finisher criteria完赛指标”等三个维度去衡量各项赛事的难度。

Endurance

Endurance,耐力系数值是ITRA独创的一套系统,用距离和总爬升来初步判断一个赛事难度。方法很简单,即Endurance值=距离+(总爬升/100) 计算出来的分数是多少,在如下表格寻找对应的分值。由于6月份ITRA更新了Endurance的分值系统,所以以后我们要找最新的数值。举个例子,国内越野跑者众所周知的HK100,100公里爬升4500米,按照公式计算:100+(4500m/100)=145. 在表格中145最新系统对应的是5分(旧系统是3分),那么港百的赛事耐力系数值就是5。比如10月18日举行的2015年宁海越野赛,50公里总爬升2500米,按照公式计算出耐力系数值是75,对应的数值是3分(旧系统是1分)。

Effort Points Former scale New Scale
0 - 24 0 0
25 - 39 0 1
40 - 64 0 2
65 - 89 1 3
90 - 129 2 4
130 - 139 3 4
140 - 179 3 5
180 - 189 4 5
> 190 4 6

有经验的跑者对这个公式不会太陌生,很多人用这个公式初步判定赛事的难度,并一定程度上毛估公路跑的时间和难度。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积分是不是UTMB分?

不是,或者说,不一定。因为UTMB作为ITRA旗下的众多赛事之一,本质上和各大小赛事并无从属关系,所以ITRA的分数并不会约制、涵盖UTMB的分数,但毫无疑问,在国内越野赛事的视野下,尽管这几年国内赛事如雨后春笋般一夜之间爆增,但相对于越野跑氛围已尽成熟的欧美国家,数量上还在少数,所以我们不难发现,ITRA的这个Endurance分和UTMB的积分在国内赛事中有较大的重合度,但在国外只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交集罢了。

图为ITRA积分在国内赛事网站的通常体现

然而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讲,ITRA积分在现阶段“并没有什么卵用”(终于用到这句话了),因为在现有的赛事制度中,ITRA分并没有像UTMB积分那样起到所谓“积分”的作用,唯一的现实功能就是衡量难度和…..提高“逼格”。当然这并不能说这套分值系统在将来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毕竟……用马云的话说,“现在的我们和15年前比确实壮大了很多,但是和15年后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还只是婴儿。”至于说如何申请加盟ITRA的赛事系统,请参考ITRA的官网有详细的教程,在此不赘述了。

The Mountain level

The Mountain level,山地等级,ITRA对此等级的规定较为模糊。大体上是从1-12的分值来表示赛道中“坡度所占的比例”、“不间断长距离爬升”和“赛道的平均海拔高度”等三个方面去衡量,但具体是以怎样的依据组委会只是用了“公正客观的态度去考量”的话一语带过。笔者分析,如果是一一分析各个赛道的路况,建立单独的指标不仅耗费具体的人力时间资源,ITRA本身也没有能力每天只计算这个事情,所以更多的还是经验上去判断。

The Finisher criteria

The Finisher criteria,完赛指标的意义相对来说就很有建设性。它不仅仅顾及到了优秀的精英跑者,更考虑到入门甚至最慢的跑者都能享受这项运动的乐趣。这个指标根据每项赛事组织者所规定的关门时间内,所能完赛选手的比例。参考这一指标,参赛选手对比赛会有更明确的预判,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挑战该赛事。

总结来看,至少我们知道了GPS并非是权威至上的测线法宝,它有可能出错,无论是参赛者还是组织者对于赛道的数据都要谨慎处理;目前无论是Trail Run计划,还是ITRA的评分等级,某种程度上更多的还是基于经验去考量;虽然ITRA的积分“然并卵”,但它通过耐力系数值、山地等级、完赛指标三个维度建立的难度分级,对于已经申请为ITRA会员的赛事,还是可以初步判定赛道难度的。

最后,笔者想建议的是,尽管ITRA积分在国内外已经沦为了“升格”利器,既然交了银子申请成为其成员,为何不完善它,通过已有的数据和“三个维度”,在赛道说明中更全面地阐述自己的难度分级而不只是一味地去追求那个所谓的天下最虐,史上最难!

您需要才能回复
  1. 7c949258f12234a6634f4cec29cf8932
    fiendkakaLv.9
    2015-11-27 16:44:55
    绝对干货!

    回应

  2. 17d86042374159d5de81ba7fcb6bed11
    InstyleukLv.10
    2015-11-30 12:28:49
    Good!

    回应

  3. Ac83eabd202531d5c70e19fbf4e53d87
    Vandy-LLv.7
    2017-09-14 21:11:57
    请问the finisher criteria是每一场比赛都会有的吗? 如果没有意味着什么?有的比赛在i-tra官网上面就找不到这个指标。谢谢!

    回应

  4. 17d86042374159d5de81ba7fcb6bed11
    跑龙套家Lv.1
    2018-07-18 15:36:13
    可以给个联系方式吗 我们正在寻找一个像您这样的笔者!

    回应

To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