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量化体能」的指标有:
「最大摄氧量」:每公斤体重、每分钟所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血乳酸浓度」:乳酸是身体运动时代谢所产生的产物,它的浓度跟运动强度成正比
「心率」:每分钟的心跳次数
因为最大摄氧量要采集你无时无刻呼出的空气,再分析你吐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训练时并不容易做到;而第二种方式一定要采血,练跑过程中也不太可能定时采血即时分析,让自己知道目前的血乳酸浓度多少;最容易量化的就只剩心率,因为只要带上心率表就能很快透过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来衡量目前的运动强度,关于「心率」与体能训练间的关系,可参考爱燃烧关于心率训练的相关文章。
为什么采用科学化训练?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变强,再更强…
随性的练,不是也会变强吗?而且自由自在又不会受到一大堆科学化课表的限制,那为什么还要先规划训练计画按表操课,多无趣啊!
没错!但随性练,只会随机进步,并无法札实地提升实力。尤其是在随性练了两三年后,通常成绩就会止步不前,此时如果想再进步,就必须开始有计划地训练。
我喜欢拿盖房子来比喻练体能,随性训练就好像手边有什么材料就拿来用,也没有既定的建设时程。当然这样做也能把房子盖起来,但既建不稳也盖不高,例如:原本在地基和钢骨结构的工程要先进行,但你可能看到水泥已经到了,就很随性地花大把的力气开始搅起水泥来,搅一搅又跑去挖地基,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每天都搞得很累,但因为没有计划,时常会白费很多功夫。这种没有规划就动工的建设方式想必也无法盖出坚固的建筑物。而所谓科学化训练就跟现代化建筑的施工流程很类似:
先画设计图,
土方工程:挖掘基础或夯实工程等。
基础工程:大致上分为扩大基脚与打桩基脚两类
结构体工程:搭设建筑物的主要结构,例如:钢骨、模板、水电、鹰架工程等。
内外装修工程:分为内外墙、油漆、磁砖与地板等。
有系统的科学化训练,一样先需要先设计好整个训练蓝图,再分成四个训练(施工)周期:
进展期:开始主要结构工程,提升训练强度,开始将体能往上搭建
巅峰期:把训练量加到目前所能负荷的最大量,不断将楼层往上追加到身体的极限(但千万不要高到导致过度训练或运动伤害)。所谓的极限该如何拿捏,因为各人皆异,所以就需要客观的科学数据与教练的主观经验共同辅助。
比赛期:训练到了这个阶段就像一栋大楼的主结构已完成,开始进行内部装修,最后进行通盘打扫清洁一样,此时无须在增加训练量,而是应该模拟比赛强度,减少训练时数,再透过主动恢复(伸展、按摩与充足的营养补给),让身体逐渐恢复到最佳状态。
但我也相信,训练的艺术,是科学化的极致表现。虽然「变强」并没有一套标准化的SOP流程,但却有一定的原则存在,若一直只是凭感与凭经验来训练,总会很快碰到瓶颈而无法一再地突破个人的极限。
突破个人极限的过程需要科学与意志的结合。先用知识来排定课表,再用意志来执行计划。这并不简单。但因为不简单,所以当运动员突破个人极限时才显露出其中「美」的价值。
为什么跑?为什么要跑得更快?没有强大的,彻底说服自己的本源动力,就沦为了健康跑,随便跑跑,减减肥等等托辞,甚至戛然而止的笑话了。
回应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