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人物 | 英国Square Mile Sport董事总经理尼克·凯勒专访

一项小众、高价跑步比赛的成功秘诀。

本已缤纷热闹的上海秋季跑步市场,10月15日又将增添一项新赛事:彭博一英里接力赛。

这是一种刻意控制规模的小众比赛——赛道上最多只有一百多名选手;它的距离大概是各类业余长跑比赛中最短的——每个人只跑一英里(1609米);但比赛收费一点也不便宜——每支10人队伍的报名费6995元,8月31日前报名的早鸟价也要5995元,人均将近700元和600元(含T恤、赛后派对、晚餐及3杯酒水饮料)。

但就是这么一项规模小、距离短、价格高的赛事,不仅已经在伦敦成功地连续举办九届,而且吸引的几乎都是来自世界知名企业的“高大上”人群;它还漂洋过海,登陆欧亚大陆这一头的三大名城:新加坡,香港和上海。

彭博一英里接力赛的成功秘诀究竟是什么?近日在上海文华东方酒店,笔者对赛事组织方Square Mile Sport公司董事总经理尼克凯勒(Nick Keller)进行了独家专访。

赛事的由来

45岁的凯勒从小就是个体育迷。“我上学时在各方面表现很糟糕,唯一让我感到自在的地方,就是橄榄球场。我从六七岁开始玩橄榄球,多亏它我才没有退学。所以说,体育一直是我的最爱。我也玩其他运动,例如网球、跑步、曲棍球等等。”他坦承。

25岁那年,凯勒正式进入体育行业——担任橄榄球队的经理。他效力的球队虽然不是职业队,但水平相当高,有些队友后来被英格兰队招募。

15年前(2000年),热爱体育行业、又不满足于管理橄榄队的凯勒白手创业,开办了Benchmark体育公司,逐渐做起赛事生意。”它让我可以有更多创造性、更多主意,可以开发出新东西。“他解释说。

创业的本钱是他自己的积蓄:2000英镑。”我们从未融到资金,所以我看上去才如此疲倦。“凯勒笑着说,”你知道,找赞助从来都很艰难。如果你的生意主要基于赞助,你永远不会有安逸舒适的日子。“

Q:怎么会想到创办这种比赛?

A:我上高中时,学校有一种叫“10英里杯”的比赛,由每个班级派出10个人组队接力,每人跑1英里。一英里接力赛的灵感正是来自于此。

Q:彭博公司从2007年伦敦第一届就开始赞助?

A:对。我们想出这个主意之后,就去找彭博。我认为他们看到了这一赛事的潜力:可以让不同行业的主要客户汇聚到一起,形成群体价值观,促进协同合作和团队建设。

Q:为什么不找体育用品制造商赞助?

A:我们当然需要它们,和它们也有过合作,但我感觉对他们来说,一英里接力赛在数量上可能不是很大。你赞助一场马拉松,参赛者会有一两万。如果你想卖鞋子,我们不是合适的赛事。

对于更高端的装备,这倒是一个合适的受众群体。但如果你想接触数以百万计的消费者,而不是特别针对金融从业者群体,我们可能达不到你要的数量。

Q:赛事名称”Square Mile Relay“中的Square Mile是不是指伦敦金融城(The City),因为这正是金融城的别称?

A:没错。其实接力赛选手也有来自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伦敦金融新区)和其他各个地区的。

Q:为什么主要针对金融业公司?

A:因为我们想让比赛与众不同。我们从一开始就有意在金融城办赛——甚至在(从事金融服务业的)彭博加入之前。我们想把它办成小型比赛,而不是大众赛事。

实际上,比赛本身已经够复杂了:每一棒的交接,每个队员的上场顺序,每个选手都想知道自己的成绩,哪怕跑得再慢,因此每个人都要有计时芯片。你必须控制规模。

我们自问:你的目标人群是什么?于是我们就主要针对一个特定群体:伦敦老城中的金融服务业人员。他们之间本来就存在某种竞争意识。彭博也组建一支队参赛。

(一英里接力的魅力)

Q:一英里接力赛有何特点?

A:一英里是一个很棒的距离,它介乎慢跑和冲刺之间。跑过的人都知道,你必须把自己推向极限,这是那种让你不由自主的比赛之一。赛前你可以说:我会控制好配速,但这永远不可能发生。

每家参赛公司都会先举行内部选拔赛,因为人人都想成为队员。在伦敦站比赛中,同时在赛道上的选手只有150个,而不是一两千,所以不会打扰他人,这大概就是当局允许我们办赛的原因。

我们会请警察封路,但时间不长,只持续1小时20分钟。最后一名会得到最热烈的欢呼,这是我们的传统:每个人都为最后一名喝彩,还有香槟酒迎接。

Q:最快纪录是多少?

A:我记得最快纪录是4分26秒或4分28秒,创造者曾在伦敦马拉松领跑前10英里。团队纪录应该是50分钟出头,就看会不会有哪支队伍突破50分钟大关了。

不过你可以想象,距离要控制到刚好1英里难度不小,有时会多30米——取决于道路施工。我们的赛道永远无法做到一成不变,因为伦敦一直在变,总是有道路施工,我们就得改道。在大城市,任何事都可能发生,所以我们必须灵活应变。但这一赛事最奇妙的一点是,赛道上永远不会很拥挤。

Q:比赛获胜者的奖励是什么?

A:会决出一英里最快的个人和团队。获胜团队的奖品是一尊奖杯和一瓶香槟,还可以将一笔数额可观的钱捐赠给他们选择的慈善机构——伦敦是5000英镑,中国是5万元。第二、三名也有香槟并上台领奖。

Q:关于比赛对企业团队建设的作用,这方面你有没有证据?

A:你得亲临现场,才能感受到那种气氛。它的感觉与其他任何赛事都不一样。我认为马拉松是一种很个人的体验,而一英里接力让你可以看到其他队员的状况,看他们在成绩榜上的排名、他们所处的位置(赛道设有摄像机)。这些会产生很多热议——跑步突然成为一种共享的体验。而且你可以与同行沟通交流,用一种大概是前所未有的方式;赛后的派对也非常棒。

围绕比赛的讨论热烈到令人难以置信,每个人都有很多话要说。这是我以前在体育比赛中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真正的兴奋感。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不管你是办公室里跑最快的还是最慢的,你都是团队的一员。我认为这对人们意味重大。另外,人们无法预言哪支队会得第一,哪支队会最后,因为这是接力比赛。

Q:总共有多少人参加过这一比赛,有没有名人参与?

A:到去年共有超过1.2万人参加过。有,短跑明星迈克尔约翰逊去年在伦敦为比赛发枪,不过他没有跑。

Q:没出过人命吧?

A:没有。我们在伦敦办了七年,至今还没人受伤过。

Q:有没有人心脏病发作之类?

A:没有。这很像英国记者喜欢提的问题:你们比赛的不好一面(downside)是什么?它的最糟糕地方是什么?(笑)

Q:为什么赛事先扩张到亚洲,而不是另一大金融中心纽约——它也是彭博全球总部的所在地?

A:因为我们对亚洲发生的事很感兴趣,让新、港、沪三个城市走到一起的想法很令人激动。今年我们在新加坡是第三年,香港第二年,上海第一年。纽约明年也会举办,还有悉尼。(欧洲大陆呢?)法兰克福也是潜在城市。对我们来说,关键是创办好第一场比赛,让它产生“粘着力”,然后一直办下去。

Q:伦敦917,新加坡101,上海1015,香港115……比赛时间好像都在秋天?

A:这因城市而异。伦敦一直都是9月,迪拜因为天气炎热,安排在秋冬之交的11月。

跑步在英国

Q:赛事的营收和利润能否透露下?

A:不能。它的商业模式是赞助和参赛费,开支取决于所在城市。我们的成败通常由这一等式决定:赞助加参赛费,扣掉开支。在一个地方我们会越办越习惯、越容易;当地人也会逐渐了解我们。

Q:那可不可以这么说:你们从未赔钱过?

A:你永远说不准。不过迄今我们干得还不错。

Q:你们公司有多少人?

A:我们在伦敦有24人,在南非4人,在美国3人。

Q:你如何预见赛事的未来?

A:我希望再过两三年后,当咱们再次坐下来之时,世界各地至少有10个城市举办这一赛事,我们会有机会看看世界上哪家公司接力跑最快。这会很有意思,不是吗?

Q:说说英国的体育赛事行业。

A:这个市场很大,而且极其活跃。伦敦是个富有活力的城市,2012年奥运会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让我们看到体育比赛对于我们文化和社区的重要性。因此这一行业不断增长,需求根本停不下来,人们对共同参与和体验的胃口永远填不饱。

Q:跑步在英国流行么?

A:非常流行,而且参与人数不断增长。25岁到50岁左右的人群,会将体育作为他们的在线体验:拍照、发帖……马拉松等很有挑战性的比赛塑造了他们的在线或社交媒体角色,因此跑步成为一种分享式体验,这成为推动跑步、骑行、铁三等体育运动参与人数的一大驱动力。

不过,更年轻人群的在线体验主要围绕夜生活:派对,以及他们看到的和在做的,未必是体育。因此,最大挑战在于如何让青少年也将体育当作他们的在线体验。

Q:你自己跑步吗?

A:我曾经跑过。我喜欢跑步,参加过伦敦马拉松——具体哪一年忘了,不是2007就是2009年,反正是史上最热的一年,那次我跑了3小时46分。我的目标是3小时30分,但天气实在太热了。我也是走慈善途径——为本地医院的癌症研究部门捐了一两千英镑。

(注:笔者特意上伦敦马拉松官网核实凯勒的说法。经过一番搜索,终于找到他的成绩:是2007年跑的,完赛时间3小时46分14秒。30公里前他显然是瞄准330的目标——每公里配速不到5分钟,但到30公里已经开始掉速。总名次:6215,性别排名:5319,35岁年龄组排名:1083)

Q:你一英里能跑多快?

我一英里接力的最好成绩是5分24秒——大约3年前的事。现在我腰部受伤,不能跑了,只能游游泳。不过我仍然热爱体育,每周游四次。目前我正在康复,希望能够重新跑步、跑得更好。

(注:接力图片来源为Hitc.com网站)


您需要才能回复
  1. Cb90d52aa66bcefb8bb0589112effc9f
    爱抚Lv.9
    2015-09-24 10:41:58
    真心高大上的比赛。。。

    回应

To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