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
在百度指数中,莫·法拉的“人生巅峰”就出现在这儿。当时这位英国小哥身处里约奥运万米决赛,赛程来到第十圈,忽然一个趔趄,他背部着地,但随即跃起,迅速追赶,英国人看似毫发未损,却留给观众一把冷汗。可想而知,不管之后的赛程多么艰难,莫·法拉在国内瞬间圈粉无数,网友们不约而同地在键盘上噼里啪啦敲击着关键词“摔跤”“英国”“里约”“万米”,一起被记住的还有那个冲线夺冠后的招牌动作“Mobot”。
虽说长跑莫·法拉短跑博尔特,但是对于国人而言,莫·法拉似乎在退役前一年的“一摔成名”更让人记忆犹新。相比较博尔特在短距离赛道上不及10秒的电光火石、镁光灯下充满戏剧性的射箭动作、常年霸占头版头条的曝光率,万米王者莫·法拉似乎需要靠“不畏强敌” 、“策略大师”、“一周120英里”这样的苦情字眼才能让这看似无趣的半个多小时更加抓人。
吉布提
1983年,莫·法拉出生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4岁时,一家人搬去了位于非洲之角的吉布提,这里政局紊乱,战争频发,小莫·法拉就是在这里长大,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1991年,某天清晨,莫·法拉的双胞胎弟弟哈桑一觉醒来,失声大哭,因为母亲在他睡觉时将他抛下,带着哥哥启程远走奔赴伦敦。当时,双胞胎的父亲常年在伦敦从事IT咨询工作,一有时间便想方设法回来探望。 经过多年筹划,一家人终于在伦敦团聚,唯独弟弟生病无法远行,母亲无奈只得将他留在吉布提,指望日后寻求机会再接他去伦敦开启全新生活。
“哈桑什么时候到?”,这个问题每天萦绕着法拉,刚开始他得到的的回复是3天,之后就是1个月、2个月……吉布提爆发战争,父亲想尽办法也无法找到哈桑,得到的唯一消息就是别人口中的“哈桑去了这儿,哈桑去了那儿”。莫·法拉以为他可以跟哈桑重逢,每天都在期盼他的到来,但12年过去,他始终没有见到那个跟自己长相如出一辙的弟弟。
2016年,莫·法拉在埃萨俄比亚训练,他与哈桑一同前往附近的吉布提,重回父母的故乡,曾经长大的地方,看望以前居住过的家庭。
“以前无缘无故就打我,想吸引我注意,他就打我。”莫·法拉看着弟弟眼带柔光,“兄弟之间不都是这样吗?”“小时候你就这么说,现在你还这么说。”兄弟俩相视大笑。在这次行程的专用小巴上,一路都充斥着这样俏皮有趣的对话。
车窗外,街边房屋低矮,人头搓动的集市被罩上了一层灰黄的滤镜,女人们裹着头纱,男人们肩扛重物,机动车经过掀起一片尘土,或许是因为阳光刺眼,每个人眼睛微睁眉头紧锁,其中仿佛锁着无法言说的过去。莫·法拉想起童年里的兄弟常来这里卖些咖喱角等作料,哈桑指着不远处的海滩,“这里都是开放的,我们以前每周五都来,我们就在那里踢球游泳。”欢快的浪花一次又一次的拍打上岸,赤裸上身的小男孩迎浪就是一脚,被踢开的水花四溅各处,孩子们笑声不绝于耳。
来到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莫·法拉觉得没有变——斑驳的墙壁,上了锈的绿色铁门,小院里散落着破旧的家居和一只叫不上名的幼猫,墙边的三角梅依然艳丽得开放着,一切都是他八岁时离开的模样。唯一的变化只有他长大了,小时候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很巨大,一个房间能住七八个人,现在一切都变小了,他像爱丽丝一样掉进了兔子洞。
屋外,一群群孩子等着见一见这位从贫民窟里走出的大明星,他们身体瘦削,赤着脚,眼神中流露出跟法拉一样的羞涩,想跟他握手却又你推我搡嘻嘻哈哈。“看到这么多孩子,我知道这里是我长大的地方,我曾经就是他们中的一个,我无法想象如果我一直留在这里会是怎样,我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对。”
伦敦
“加油莫·法拉!加油莫·法拉!好样的!”,在泥泞的草坪缓坡上,随着人群欢呼声一起出现的还有年仅16岁的莫·法拉。
这是1999年举办的第六届欧洲越野田径冠军赛 ,莫·法拉第一个从树丛中穿越而出,像一个英雄,全白宽大的上衣和田径短裤更加突显他黝黑的肤色和精瘦的身体。
莫·法拉跑出视线后,第二名留给观众一片长久的静默,久到大家都在怀疑,“第一个那家伙是不是跑错路?他是不是跑错了项目?”
第二名出现,5秒后,其余选手从树丛蜂拥而出。
毋庸置疑,这个比赛的冠军属于莫·法拉。相比较多年后所创造的世界记录,当年这个成绩当然算不得什么。
领奖台前,颁奖的长者看到眼前害羞的长跑天才,他像一个即将出征的将军,用粗壮有力的伦敦腔为下属鼓舞士气,“默罕默德·法拉,告诉我,你的雄心壮志!是奥运会吗?”法拉手插口袋,腼腆地看向地面,然后咧开嘴笑,露出两排像贝壳一样的牙齿,“是的。”“10000米吗?”“是的。”
“每一个冠军都有一个激发点,从那个节点开始,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可以成为最强的竞争者,创造纪录、赢得冠军。”田径史上的传奇巨星、5枚奥运金牌得主、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400米和200米双料冠军迈克尔·约翰逊这样说,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他出版了《金牌之路》,书中采访、梳理了包括他在内的14位奥运冠军的金牌之路,系统解析奥运冠军的竞技提升和心理淬炼。
欧洲越野田径冠军赛正是莫·法拉竞技人生、金牌之路的起点。
1994年,与父亲伦敦团聚后,莫·法拉从六年级开始上学,英语水平仅限个别单词的他平时只能依附同校表哥帮他翻译教他词汇。
当时学校里有一个厉害的小霸王,学生都听他的,大家都怕他。一天在球场,小霸王把球一脚踢飞,冲莫·法拉摆出了一副‘你能把我怎么样’的表情。无奈,当时莫·法拉只会说”come on”,所以他就说”come on,then”(那你来啊)。“嘭”的一拳出手,小霸王给了他一个黑眼圈。
“我当时很难用语言描述我是悲伤还是高兴,要描述自己的经历就更加困难。我很擅长体育,这件事真的帮了我,我开始认识同学,交朋友。”虽然性格含蓄少言寡语,但因为经常代表学校和郡出去比赛,莫·法拉的名字三天两头出现在学校公告栏和当地报纸,时不时在田径场边被同学簇拥、索求签名的他总是乐呵呵,这从当时每张笑容灿烂的照片上可见一斑。“我喜欢比赛,当你准备好了,站在赛场上的感觉特别棒!”
迈克尔·约翰逊把这种被美好感觉充盈的时刻视为一个运动员从出色迈向顶级的关键时刻,他在《金牌之路》一书中总结到,“我可以大胆地说,即使不是所有,至少大部分的奥运冠军都经历过那个时刻,在这一时刻成为最优秀运动员的渴望、对所需代价的认识,以及付出努力的意愿都合而为一。”
波特兰
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卓越的运动天赋固然重要,这是必备条件,但未经夜以继日的勤奋训练,这种自然的天赋绝不可能表现出来。《金牌之路》这本书里有一个观点,“奥运冠军不是天生的,而是被打造的。”
“他在13岁时就参加了英国学院越野田径冠军赛,从1996年到2008年,他一直在训练,训练已经刻入了他的生活。有时跑得很好,有时赢得比赛,偶尔也会输,真的是这样的训练使得莫·法拉成为现在这样伟大的运动员。” 第一个发现莫·法拉天赋的体育老师Alan Watkinson这么说。
2011年是莫·法拉的成功之年,从1月8日开始,在爱丁堡越野赛上,他就在那里击败了当年欧洲锦标赛的前四名选手,之后全年保持胜利的战绩。就在2月,莫·法拉宣布他将与全家人一起搬到俄勒冈州的波特兰,与著名教练阿尔贝托·萨拉扎尔( Alberto Salazar)一起工作,参与“Oregon Project”,与盖伦·拉普( Galen Rupp)一起训练。
“这确实是一件勇敢的大事,下定决心,坐上飞机,穿越8个时区,将全家人和自己置身于完全陌生的环境,他势必要到达成功,要将天赋完全挖掘,一切发挥的淋漓尽致。 ”国际田联主席Lord Coe对于莫·法拉的举动深感佩服。
在电影《NO EASY MILE》中,莫·法拉的妻子Tania回忆起刚搬到波特兰的情景。那时他们的大女儿开始上6年级时,莫·法拉与家人见面的时间就已经越来越少,不过这对Tania已经算是小巫见大巫,因为在Tania怀着大女儿时,他们之间甚至有几年几乎没有联系,当莫·法拉再次见到大女儿时她已经三岁了。当时的Tania还有份全职工作,那时她的心思全都扑在了在了Rhiana身上,支持着Rhiana的成长,也支持着她自己,Tania说那几年她自己成熟了很多。
即使考虑家人的感受,举家搬到波特兰,莫·法拉的训练和比赛日常也意味着每年有6个月他不得不远离妻子和4个孩子。“莫·法拉这样离家训练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很大的牺牲。”格布雷希拉西耶(Haile Gebrselassie)实话说。
但对莫·法拉来说,最艰难的时刻是想念4个孩子的时候。现在两个双胞胎女儿刚刚学会说话,打开视频,她们总会问莫·法拉,“你在哪?你在做什么?”有天,其中一个带着恳求的语气说,“爸爸,你为什么要跑步?你不能停下来不跑回家吗?”听到这样的要求,作为父亲的法拉百感交集。对于他来说,孩子们的成长时光一去不复返,是用什么也无法换回的。但作为运动员,他的职业生涯又是如此短暂,他必须全力以赴,哪怕是只有一次机会,只有那么一秒短暂的时刻。而莫·法拉相信,现在就是属于他的时刻。
奥林匹克
2005年7月6日晚,莫·法拉驱车前往赛场。19点49分,他将车停在了路边加油站,只听收音机里传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缓慢而沉稳的声音:“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荣幸地宣布,20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国是……伦敦。”话音未落,欧亚大陆对岸的新加坡就传来了划破夜空的尖叫。
当时年仅22岁的莫·法拉已经在欧洲赛事上崭露头角,手握欧洲城市越野冠军赛团队冠军和欧洲青年世锦赛5千米冠军。听到广播里的消息,他无比兴奋地跟队友说:“奥运会!是奥运会!(参加奥运)这是每一个运动员的梦想,而这不仅仅是奥运,还是在自己家乡举办,到时候一定会非常盛大!”
在《金牌之路》一书里,都有着本土奥运夺金经历的迈克·尔约翰逊和凯西·弗里曼、伊恩·索普一致认为,“在任何地方参赛都没有比在家门口参加奥运会让人压力更大。只要圆满成功,你就可以创造历史!”
尽管莫·法拉在11年6月普利方丹10000米决赛上跑出26:46.57的佳绩,打破英国和欧洲记录,同年在钻石联赛摩纳哥站以12:53.11创造5000米英国新纪录,12年又在欧锦赛上夺得5000米冠军并成为第一个两次获得此项殊荣的运动员。但恰如手握五枚奥运游泳金牌的索普接受迈克尔·约翰逊采访时所言,“不管你经历过什么,在参加奥运会之前,这些都不算。”
2012年8月4日,伦敦当地时间21点30分,10000米决赛,最后一枪!
看台上处处飘扬着英国国旗,当时正在现场的博尔特有些诧异地描述,“我真的觉得当他出现的时候,观众欢呼‘莫·法拉’时,那个欢呼声不能更大了,比我出现时的欢呼声都大。”
莫·法拉在第三道,一同站在起跑线上的选手有美国人盖伦·拉普和埃塞俄比亚选手塔里库·贝克勒。当主持人报到莫·法拉的名字时,他轻松高举双臂,上身轻微转动向观众示意,心中笃定,“就是这样了!”
枪声响起,观众沸腾,莫·法拉告诉自己,“先冷静,保存体力,我在比赛末段更厉害……”
看台上,莫·法拉的妻子Tania和大女儿Rhiana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看到莫·法拉第一个冲过终点,身怀双胞胎的Tania脑子“嗡”的一声,脸涨通红。医生告知她,奥运期间她可能生产,但为了比赛,她并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法拉。“周围的人跳啊,叫啊,我觉得自己就快晕倒了,站也站不住……当我也走上跑道时,完全忘记有多少人正在看你,发自内心的忘记那是世界瞩目的中心赛场,脑子里唯一想到的就是‘莫,你做到了!’,接下来10分钟里,我好像都在一个泡泡里,一切都难以置信,特别不真实……”
莫·法拉把这枚奥运金牌连同当时的号码簿和衣服装裱一新,挂在了波特兰家里的客厅墙壁。在这次奥运的闭幕式上,当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森把奥运旗帜交还给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罗格把旗帜转交给里约热内卢市长爱德华多·帕埃斯时,莫·法拉脑中出现了一个想法,“四年后的今天,我想再夺取两枚金牌。”
在拍摄电影《NO EASY MILE》时,当莫·法拉再次站在伦敦斯特拉特福德奥林匹克体育场,回想那次决赛,所有一切历历在目,“这些年一直给我动力的,让我不断拼搏,年复一年不断训练的,是那种感觉,那种情绪,那种从赛场上获得的感觉!”
埃塞俄比亚
“女士们,先生们,晚上好,欢迎乘坐开往非洲的002航班,飞行时间约10小时45分钟,巡航高度为4万英尺。”伴随空姐亲切甜美的声音,莫·法拉启程飞往埃萨俄比亚。在过去6年里,他每年冬天都会去非洲进行高海拔训练,这里的气温持续保持30度以上,他每天要在海拔1万英尺的地方跑个20英里,有时风还特别大,“还有比这更难的吗?没有。所以我才更要做。”
就在之前结束的2016年爱丁堡越野赛上,莫·法拉只跑了第二名。这是莫·法拉的优势项目,“不用达到巅峰,但也不能输”,赛前他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比赛结束的当晚,他无法入眠。往日是因为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兴奋到失眠。那天晚上,白天的经历如梦魇般在他脑中挥之不去。
“现在脑子里一团乱麻,根本忘不掉,根本不是说忘就能忘的。跑步是你投入了多少,就会收获多少,除了自己,怪不了别人,怪不了任何人。说实话,那一刻,我知道自己不想再经历现在这种感觉了,真的不想再经历。”因为当时正在拍摄《NO EASY MILE》,凌晨三点,莫·法拉面色憔悴,自己为自己录了这么一段视频。
之后在埃塞俄比亚,莫·法拉想通了,他觉得爱丁堡的失利其实并没有什么,那时候谁也不愿意输掉比赛,那段经历可以算作对自己的一个提醒,“看啊,你还不是最棒的,你还需要更加努力。”
选择在埃塞俄比亚训练,是因为高海拔训练是莫·法拉众多武器中的杀手锏,稀薄的氧气会提升体内的红细胞数,这使身体有能力更加快速的恢复。
每每谈起莫·法拉的训练,博尔特都是一脸的不解。“他一直在训练,跑那么远,哪怕是给腿热身,他也要跑上数英里,我总是问他,一开始要这么虐自己是为什么?之后还怎么在跑道上跑出同样的距离?你知道吗,这仅仅只是热身,让腿进入状态而已。”
“其实他很享受训练的过程,享受跑步的过程,享受奔跑带来的满足感,享受自我挑战。他喜欢把训练记录下来,然后回放,看自己的表现,进行对比,试图找到可以改善提升的地方,这绝对是有利的,积极的,在其他运动员身上很少看到这样的情况。”曾经的英国运动员,现负责英国运动表现研究的Neil Black这么评价莫·法拉。
事实的确如此,莫·法拉一天也没有休息过,哪怕是生病,上午还病着,下午也要出去跑个5英里。与训练伙伴相比,莫·法拉逼自己总是逼得最狠,不管怎样,他总是比同伴快上至少一秒。
1秒,2秒,3秒……滴答滴答的声音在莫·法拉耳边走过,即将退役的紧张感让他一刻也不能停,偶有烦躁,他便用偶像阿里的名言提醒自己,’Don’t count the days,make the days count.’(不要掰着指头数日子,要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他总是想多做一点,因为那样会证明他可以做到。正是这种教也教不来的天性,让他如此伟大。但是,他正在面临一个问题,他的身体有些老了,恢复的时间稍稍变长……
有段时间,因为过度训练,莫法拉被教练逼迫回家休养,此时莫·法拉夫妇得到了难得的独处机会。在轻松的保龄球大战后,Tania说出了她的心里话。
“在你训练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如果到最后,你还没有之前一半好,你想过吗?”
“我当然想过!”莫·法拉似乎有些不耐烦,作为运动员,他没法听到这么打击信心的反问。
“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被打败,你从不认输,你不想放弃,从不想失去任何东西,你只是一直向前。而我……每年都会大感意外,我以为我已经足够了解你,但你一次次的令我惊讶。我有时真的很好奇,我只是想知道,连我都想知道!你什么时候会被打败?”此时,莫法拉表现出了自豪且由衷的微笑。
对啊,连如此亲近的Tania都在好奇,就更别说我们这些远处的旁观者了··· ···2017年夏天的伦敦碗,莫·法拉在5000米决赛的最后一圈拼尽全力,然而这一次我们熟悉的场景并没有发生,埃塞俄比亚人Edirs获得了冠军,莫·法拉在自己的最后一场国际比赛上输掉了金牌,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