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举行的2017重庆国际半程马拉松,又传来不幸消息:一名首次参加半马比赛的33岁男子,在19公里处倒地,心脏骤停、呼吸停止,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这是继11月5日河南新乡半马之后,两周来发生的第二起业余跑步比赛参赛者猝死事件。
悲剧发生后,各种媒体照例跳出来大肆炒作。一种流行说法是,近三年时间内,“国内的马拉松赛事中已经有超过16人猝死”,死因均为跑步中出现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这难免让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觉得:马拉松真的好可怕,好危险啊!
可惜这些媒体都比较偷懒,只是语焉不详地传话,没有任何一家清楚列出这16起“马拉松猝死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和赛事。
喜欢较真的笔者只好自己动手,对历年中国有报道的马拉松比赛——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业余长跑比赛”中发生的猝死事件,进行地毯式穷尽搜索,并制成以下表格。
2016年5月以前的数据,主要参考肖克凡2016年发表于《体育成人教育学刊》的《我国马拉松选手猝死事件调查研究》一文。
笔者根据媒体报道,对文中一些数据差错作了订正,同时将多处“冲过终点后”等欠妥提法——我们不掌握他们通过终点方式的证据,有可能只是“走过”,改成“终点过后”。
2016年5月以后数据,系笔者根据能找到新闻报道进行补充。黄色底色标注的是全程马拉松及以上距离赛事,灰色则是港台举办的境外赛事。
中国马拉松比赛第一次发生猝死事件,是在2004年10月17日举办的北马。
据2004年10月19日《南方都市报》报道:
“2004全日空北京国际马拉松赛跑中,据参与救护工作的人员介绍,共有13名参赛运动员途中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其中两男子猝死。
死者档案:刘红斌,男,20岁,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2003级学生,参赛项目为半程马拉松;胡守礼,男,64岁,北京供电局退休职工,参赛项目为全程马拉松。
中国田径协会昨日就此发表声明称,这是自1981年举行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以来,第一次发生参赛选手死亡的意外事件。”
仔细研究完这张表,笔者的结论是:以前一向认为的“马拉松很安全”观点并没有改变,而且还注意到一个事实:中国业余长跑比赛的猝死率实际上出现显著下降。
其依据是,在四五年前“马拉松热”出现之后,虽然2014至2017最近这四年,每年均有猝死事件发生,但数量却保持相对稳定:
就境内而言,2014年4起,2015年4起,2016年5起,2017年迄今4起。
形成对照的是,近几年业余长跑比赛数量和参赛人数,每年都呈井喷式迅猛增长。
仅中国田协认证赛事的参赛人数,就从2014年的90万,猛增至2015年的150万,再到2016年的将近280万。
如果算上数量庞大的非田协认证赛事,全国长跑比赛的参赛总人数应该不下三四百万。
发生猝死事件的绝非只有马拉松。我们在新闻中,不时可以看到猝死相关报道:从出租车驾驶员、公交车司机到乘客,从上班族到登山者和泳客,还有不少人在睡梦中长眠不醒。
根据2010年的相关报道,一项国家“十五”攻关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心脏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每10万人41.84例。
这一比率低于欧美,但以2014年中国人口13.6782亿推算,每年死亡总人数仍多达57.2万(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冠心病、慢性心血管病发病率的上升,中国心脏性猝死人数还将继续增加),平均每天1567人。
和这个数字相比,你觉得在每年在数百万名跑步参赛者中,死亡四五个人的比例很高么?
假如你连续数小时追踪数百万人,哪怕他们什么事都不做,谁又能保证其中不会有一些人不幸遭遇猝死呢?
当然,每一起死亡事件,都是应当尽力避免的悲剧。但在采取了一切必要的防范措施——包括保障赛道补给,多配备心脏除颤仪(AED)和医护人员之后,谁也不敢拍胸脯担保:一定可以做到零猝死!
正如笔者曾经作的比喻:这就像哪怕再固若金汤的车辆安全防撞装置,也无法完全保证车祸不死人一样。
中国在这方面缺乏系统性研究,我们不妨拿《美国运动医学期刊》2012年5月发表的《2000至2009年美国马拉松跑者死亡研究》(Mortality Among Marathon Runn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0-2009)作个参考。
该论文指出,从2000至2009年十年间,美国马拉松(全马)完赛者从299,018人增至473,354人;平均完赛时间变化不大:从4:34:47到4:35:28。
这十年全马完赛者总计3,718,336名,共有28人(22男+6女)在比赛期间至完赛24小时内死亡。
男、女性和总体死亡率,分别为每10万之0.98,0.41和0.75。十年间三个群体的死亡率均无变化。死者年龄中位数为41.5岁,其中50%(14人)不到45岁。
文章结论是:在2000至2009年间,马拉松参赛人数的增加,对总体死亡率和成绩并无影响。
2012年1月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发表的一篇论文,将研究对象扩大到半马:2000至2010年间,美国全马或半马完赛者将近1100万名,心跳骤停事件共发生59起(51人为男性),造成42人死亡。
结论: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导致心跳骤停及猝死的风险很低。
美国全马死亡人数10年28人,加上半马42人;中国由于城市马拉松比赛出现得很晚,37年(自1981年北马算起)来全马仅死亡四人,加上其他业余长跑比赛也不过26人。
这说明不管在中外,马拉松死亡率都是非常之低。
顺便再说说为什么半马和短距比赛比全马猝死率更高。
研究上面那张表,你会发现:至少在中国,半马和短距离长跑比赛,确实比全马更容易发生猝死事件。
在2004年至今大中华区总共26起业余长跑比赛猝死事件中,真正的全程马拉松只占四起:2004和2005年北马;2014年台湾米仓田中马拉松;2016年杨凌马拉松。另有两起发生在50公里以上越野赛中。
其余20起猝死事件,距离都在半程及以下。它们还有其他一些共同点:
除一人外,死者均为男性; - 年龄多在35岁以下;
- 倒下地点多在终点附近。
这些或许说明了一点:猝死者可能因为比较争强好胜,在比赛最后阶段冲刺过猛,从而导致悲剧发生。
那么,难度比半马大远不止一倍的全马,为什么反而猝死事件很少出现呢?
笔者认为,这或许是因为全马跑者对马拉松更加“心存敬畏”,具体体现为:
赛前他们会进行更认真准备——通过跑量更大的训练。
在心理上,他们也知道马拉松不容小觑,尤其对后半程的艰难煎熬心中有数、留有余地,所以前面不敢跑得太浪太拼。
而到了最后冲刺阶段,由于大多数人在经过极点之后,身上已经没剩下多少力气进行猛烈冲刺了。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