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为什么半马的危险性比全马更高?

为什么跑半马猝死的案例比全马更多?

下半年的赛季早已打响,西安马拉松、成都马拉松、宁波马拉松以及即将到来的杭州马拉松、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等等国内大型马拉松赛事接连开战,在期待各位跑者都能享受到参赛乐趣之外,我相信,所有人,包括跑者、赛事方工作人员,关注赛事的观众们,最希望的还是所有的参赛跑者们能够健康安全地完成比赛,不出任何人身意外。

毕竟,几乎每年都会有“跑马猝死”的新闻见诸报端,我们绝对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再度上演了。

2016年广东体育学院曾就“跑马拉松猝死”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收集了2004年-2016年共18例的马拉松选手猝死样本。结果显示,其中有12人参加的是半马。这样的结果多少让人有些意外,半程马拉松距离更短,强度更低,但它存在的潜在风险却看上去比全马更高?

其实仔细分辨一下,就能明白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意外。

如今想要参加一场全马的难度可比以前高多了,除了一“签”难求外,你想要获得抽签的机会还得要先通过上交体检报告,通过赛前的体检筛查。大型赛事往往还会要求你上传一张近半年内的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报告。

除了要保证你的身体满足参赛要求之外,你还得准备你近半年内的一场马拉松赛事的完赛证书。这样的“门槛”很大程度地保证了跑全马的选手都是没有疾病隐患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跑马拉松经验,这样便大大降低了意外发生的可能性。

志愿者在劝说选手上收容车

但半马的参赛条件就没有那么苛刻了,基本上只要你的体检报告合格就能报名,这还不排除很多人做假P图。这就导致了半马参赛选手中,有很大比例是抱着“尝试目的”参赛的新人跑者,他们没有专门的赛前训练,甚至都没有跑过一个完整的10公里,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是缺乏清楚的认知,这就导致他们的身体在跑马过程中出现了超负荷运转,更容易出现意外,而在身体发出难受的信号时,他们也往往没办法及时做出应对调整,悲剧便随之上演。

在广东体育学院的这份《我国马拉松猝死事件调查研究》中显示,猝死的选手中仅有1人是女性,其中年纪在20-29岁之间的占61.1%,而他们中之前曾有过马拉松比赛的经验的,只有1人,算上经常参加业余长跑的,一共也才4人。“无太多比赛经验的年轻男性”成为最容易出现跑马猝死意外的群体。

缺乏比赛经验导致的两个心理层面的结果就是这些跑步更容易出现逞强好胜或是容易紧张的心理。这让他们在越接近比赛尾声的时候,越容易激动,听到场边观众的加油呐喊和感受到即将完赛的兴奋,便不自觉地开始加速冲刺,导致身体超负荷运转,使心脏承受过多负担,更容易出现心室颤动易损性的增加和激发冠状动脉痉挛,最终引发心脏骤停等可怕结果。报告显示,猝死的情况多发生在半马比赛的最后4公里及达到终点之后。盲目冲刺成为了诱发猝死的最直接原因。

工作人员在极力劝阻一名逞强要继续跑的选手

这也是半马猝死的风险要高于全马的原因。

一是我们半马的配速往往会比全马配速快上二三十秒,所以我们奔跑的最大心率也会高上许多,不懂得控制调整心率加上无脑的冲刺,心率超过极限,悲剧随即上演;

第二则是全马跑到最后,不掉速就已经是高手了,更别想着还有冲刺的劲了,而半马因为距离和强度要更低,大部分跑者往往到最后还留有余力,这也成为了新人跑者(或是急着刷新PB的跑者)们逞强的本钱。

另一个由于无知而出现的情况是忽视补给。新人跑者不懂得补给的重要性,求胜心切的跑者则想当然地觉得半马短补给不要紧,就连补给的这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时间都要省却。越是身体超负荷运转时,身体的能量消耗就越大,那么身体各个器官对于能量的需求也就越迫切。到了比赛尾声,能量消耗殆尽却得不到补充,出现意外风险的风险也就随之上升。

当然半马出现更多猝死案例的原因不仅仅在于选手对自己不负责任,赛事方也要背上一锅。

众所周知,半马不仅参赛门槛低,举办门槛也会低上不少。2018年国内一共举办了1581场马拉松赛事,其中半程马拉松赛事一共有394场,而全马赛事不过183场。没有举办全马赛事的能力和条件,那么就办个半马凑凑热闹。

举办赛事缺乏经验和专业性导致了两个结果:赛前选手筛选不严格以及赛事过程中医疗保障不合格。前者让更多不该跑也不能跑的人混水摸鱼拿到名额,后者则在赛事过程中选手出现不适状况时,没有得到及时、专业的医治,最终导致了意外的发生。

当然,我们并不是想说跑全马就万无一失,跑半马就存在巨大危险。我们的目的是想要警示想当然觉得跑马“So Easy”的跑者,无论是哪一项,甚至哪怕是5公里、10公里,你都不可以光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想要借一场比赛出风头,赢赞赏,一味逞强,而不管身体发出的疲惫痛苦信号。

我们期待的终点,应该是更强健的身体,更出色的精神状态,而不是一个标着“PB”的数字;

我们说的“坚持”,也不是让你在比赛中逞强,而是在比赛之前,能够持之以恒地让自己投入到训练中去。

您需要才能回复
To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