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头疼脑热,还能跑马拉松么?

上周末,台湾“田中马拉松”上一位45岁的男选手在比赛中不幸猝死。每次听到类似的新闻,总是让人感到无比遗憾。能否挽留这些鲜活的生命,减少不幸的发生呢?热闹的比赛季,参赛也需谨慎而行。

2014年11月9日,在台湾颇有人气的米仓田中马拉松迎来第三届。该赛事沿途风光秀丽,加之小镇居民的鼎力支持,比赛中的补给非常充足,在去年被评为台湾“最热情”的马拉松。

还原现场

45岁的周先生平时热爱长跑,在过去的几年里参加过多次半程马拉松比赛。今年,他和同伴一起报名了田中马,准备挑战自己的首个全程马拉松。

赛前一天,周先生有些咳嗽,不过身体一向健康的他没有太在意,早早休息准备第二天早起比赛。

清晨6点50分,比赛开始,周先生和数千名选手一起踏上了42公里的征程。前20公里,就像之前已经多次完成过的半程马拉松一样,周先生跑得很顺利。赛场上,气温随着越来越猛烈的阳光越升越高。接近中午,距离比赛开始已经过去4个多小时。周先生在半程过后感到节奏不稳,放慢了速度,此时刚刚通过30公里。

比赛在31公里处设有一个补给点,现场的工作人员看到远处过来的周先生脚步蹒跚,面色苍白,急忙上前询问。“没关系的。”周先生摆摆手,随后坐到路边休息。又过了短短两分钟,周先生毫无征兆地晕厥昏倒在地。驻守在补给点的医护人员立刻展开急救,并且叫来救护车将周先生紧急送往附近医院。虽然在抢救的过程中周先生短暂恢复了呼吸和心跳,但最终依然无力回天。医院判断周先生的症状疑似突发性心肌梗塞。

比赛当天,周先生的妻子像往常一样在终点等待丈夫冲线。然而这次,没有等来熟悉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悲痛的噩耗。一个原本愉快的马拉松周末出游就这样以悲剧收场。

猝死,如何避免?

尽管这场意外发生在海峡对岸的台湾,但随着内地马拉松人群基数的增加,赛事数量的上升,比赛中选手猝死的新闻也屡见不鲜。2014年3月,金鸡湖半程马拉松25岁女选手在18公里处不幸身亡;5月的昆明高原半程马拉松上,一参赛大学生猝死;7月,草原马拉松一男选手在半程附近晕倒后发生不幸。前年举办的首届广州马拉松上,一位参加10公里项目的年轻大学生在冲过终点后倒地后再也没能起来……

每次听到类似的新闻,总是让人感到无比遗憾。能否挽留这些鲜活的生命,减少不幸的发生呢?

在医学上,猝死的原因非常复杂,至今还没有定论。但研究表明,35岁以下在运动中猝死的年轻人,多是因为有潜在的心脏问题而自己本身却并不知道。当运动强度超过一定负荷时——比如跑马拉松,就会出现心肌梗塞等严重症状;在35岁以上的人群中,由后天的累积的心血管问题引发猝死则占比例较高。

美国运动科学界研究了从1976年开始的马拉松比赛数据,在52万5千名马拉松参赛者中,共有7人身亡,概率约13万分之一。英国同样也有类似的研究,近30年的伦敦马拉松,共有71万多名选手参赛,其中出现了8例心源性猝死,概率约9万分之一。

面对这两种情况,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定期体检,随时掌控自己身体的情况,并且了解以及医生咨询自己的家族遗传病史。尤其是心脏功能的检查尤其要重视,任何运动,到达一定强度都有可能引发心脏问题,尤其对于原本就有心血管缺陷的人群风险则更大,最好放在开始运动或是比赛训练之前进行充分的体检。

参赛需谨慎

以目前成熟的马拉松比赛组织水平,已经能够做到把风险降低到最小。

美国的医学界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你不幸突发心脏病,那么马拉松赛场上是除了医院之外最安全的地方了。在这里被抢救回来的概率有50%-75%,而全国的平均数据只有15%。”

那么是不是体检无碍又经过充分训练就可以去跑马拉松了呢?

在这次田中马拉松的不幸事件中,有一个细节值得大家留意:周先生赛前似乎患有轻微的感冒。

周先生在晕倒后第一时间接受了专业的急救措施,赛事总干事在赛后接受采访时也提到:“周先生休克的地方刚好有医护站,医护人员也立即进行抢救,没想到仍然发生了意外,深感遗憾。”

同为跑者,我们都清楚放弃一场准备已久的比赛是多么的纠结和不易。但比赛每周都有,宝贵的身体和生命是唯一的,为一次勉强参赛赔上一生跑步的幸福实在是不值得。

您需要才能回复
To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