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周跑量200公里,有人周跑量20公里,那么,为了完成一场比赛,一周到底应该跑多少公里?越多越好吗?
很多跑者总觉得跑量越多越好,但跑量产生的效能就像抛物线,在某一个点前,越多越好,你可以尽情的调动自己的潜能,然而过了那个临界点,跑量增加所带来的效能不增反降,而且会增加受伤风险。
有没有一个方法,可以告诉我们到底一周应该跑多少呢?还真有,无论你是参加10公里的比赛还是42.195的马拉松,用这个原则去衡量跑量,可以保障你安全的完赛。
法则 1:比赛距离越长,训练距离越长
这一点很好理解,马拉松选手的训练距离肯定比10公里选手的训练距离长。笔者当年参加校运会200米的接力赛,平时训练跑步的距离最多也只有5公里,而马拉松选手平时的训练量基本都是10公里起步。
法则2:精英选手比普通选手跑的距离更长
如果你只追求完赛,那么可以跑的少一些,如果要追求成绩,那么一定会跑的多一些。事实上,精英选手比普通跑者更努力、跑量更多,为了准备一场马拉松,他们的的周跑量通常可以到达150公里左右,而这正是很多跑者的月跑量。
法则3:如果是强度大的训练则可以减少跑量
这也是很多跑者平时训练的一个窍门。并不需要每天都跑固定的里程,想跑了可以跑长点,不想跑了可以跑短点。但是为了保障锻炼效果,跑的距离虽然短了,但是强度会增加,比如跑个几组间歇,锻炼下节奏跑。
相应的,如果配速快了,感觉训练强度比较大,就可以减少当天的跑量。
法则4:一些比较重要的跑量
我们常可以看到很多跑者在备赛期间会拉一些长距离。如果是备赛马拉松,则会跑好几次20公里以上,甚至35公里左右的练习。长距离拉的次数越多,你也就慢慢适应了,比赛中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刚开始的时候可以不追求速度,但是需要保障距离。
总之 ,你想要经常训练和比赛项目距离相近的项目。
法则5:循序渐进
从你舒服的距离开始跑,然后逐渐增加。为了避免受伤,不建议一上来就跑长距离。如果增加跑量了,则可以降低配速,让身体适应这个节奏,多跑几次,然后再恢复正常速度,然而再增加点距离,再适应,再提速,如此良性循环。
法则6:不要让自己受伤
专业马拉松运动员为了减少自己受伤的几率,都会选择减少参加马拉松的次数,一年仅参加2次左右。如果跑10公里就能达成目标,那就没必要跑20公里。倾听身体的声音,当感到疼痛的时候,就需要停下来休息,严重的时候需要看运动康复医生。
根据以上这6条法则,参考你要参加的比赛,那么一周跑多少基本都心里有数了。到底一周应该跑多少呢?或许以下这个表格可以给你一些参考:
对比上面的跑量,你一周跑多少公里呢?
参考资料:来源于网络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