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不断升级的中底科技到底提升了什么

对爱跑鞋的跑者们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中底”如今几乎已经成了一双跑鞋的最精华所在,各大品牌全都在“中底”的研发和改良上花下大功夫大成本,造就了如今跑鞋中底科技百花齐放的场景。

而如果把时钟倒拨回十年前,当时所谓的“中底革命”还未打响,跑鞋与跑鞋之间的最大区别大概是在于鞋底的厚度和外底的耐磨性,或者说通过广告宣传,鼓吹着自己的跑鞋有充满噱头的新力学理论应用和新的结构设计。

10年前最受欢迎的三双缓震跑鞋,是不是长得差不多?

几年之后,关于中底科技的开发和改良掀起浪潮,一扇新的大门被打开。 

中底攻坚战

毫无疑问,如今的中底材料绝对是在向越来越好的趋势发展的,这场革命的序幕大概是由adidas发布Boost材料而拉开的,Boost在当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缓震性能以及超人一等的能力回弹,或者换句话说,每一步都有更好的落地脚感以及更少的能量损耗。

而自从那之后,各大品牌争先恐后地交出了自己在中底开发上的答卷,包括了Saucony的Everun、Brooks的 DNA Loft 、New Balance的Fuel Cell、 Nike的React和ZoomX、Reebok的Floatride、Hoka的RMAT、361度的QU!CKFOAM、UA的HOVR、斯凯奇的Hyper Burst和Altra的Altra EGO等等等等,一时之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中底材料的更新仅仅只是第一步,让这些新的泡沫材料变得效果超群的,关键在于设计师们应用它们的方式,比如说将它们与其他的材料或科技结合在一起,演化出奇妙的“化学反应”。 

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Nike首创的将碳板置放到了中底之内,两者相辅相成,演化出了惊人强悍的跑鞋性能,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碳板跑鞋”研发风潮。

Nike的Zoom X中底

而Saucony、Brooks、361度和Altra则会把新旧不同的材料混合搭配,置放在鞋底的不同部位,去产生新的效果。

应用竞赛

所以中底的更新换代,不只在于材料,还在于设计师和制鞋师如何对其进行应用以及如何别出心裁地混合材料,以达到为跑者双脚提供前所未有感受的目的。 

自此,各大品牌找到了与消费者之间新的连接点,去探索跑者不同的跑姿、步态、体重、对于缓震的偏好,随后去减弱或加强中底的某一种功能性,然后体现到产品之上。 

于是现今的跑者变得无比幸福,他们拥有丰富的选项,可以根据自己的跑步距离、跑步速度,是路跑或是户外越野,是训练或是比赛等等不同的需求,来挑选不同脚感的鞋。

搭载着不同中底科技的品牌旗舰款们 

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区分不同品牌的中底科技,是通过材料呈现出的几何形状、厚度以及置放位置等等参数作为依据。但设计师也通过旗下不同材料的混合搭配,去让自家的品牌展示出独一无二的新特性。 

比如Altra将自己特有的Quantic缓震放到Torin Plush内,作为中底中更厚实的底层部分,上面一层是充满弹性的TPU中底材料,再往上则是极具透气性的PU鞋垫。通过结合不同材料组合成新的中底,拥有超越单种材料的更优性能表现。 

而Brooks在创造中底时,其主要的参考依据是跑者“挑选鞋的过程”。

很多跑者在挑鞋时往往目的性非常明确——我是想要一双缓震好,更耐磨的慢跑鞋,来帮助我在马路上奔跑,还是说我希望得到一双能让我冲刺得更快,得到更多能量感,让跑步变得简单的竞速跑鞋?于是Brooks就根据这些需求,将特定的基础材料,以及独出心裁的混合方式,把它们展示出的物理特性叠加混合,去与跑者想寻求的不同的跑步体验去划上等号。 

比如说Brooks旗下的DNA AMP泡沫材料应用于Levitate这款鞋,去得出高能量回馈,强回弹的脚感,满足享受冲刺快感的跑者。

Levitate的中底结构 

Brooks的研发团队以及其他同事都在竭力去找出一些等式,就是用哪些材料,怎么结合,怎么应用,能够得出跑者想要的某一种特定的脚感。通过好几轮的高科技研发,再去预估、调整、精进,以确保最终的实验结果能完美契合跑者们的需求,此外,他们还会在产品出来之后,在实验室里做成百上千次的测试,同时去跟进跑者们不断返回来的反馈,去进行验证和改良。

最好的时代

中底革命说到底,提升的地方在于两个方面:舒适感和功能性。前者指的是中底变得更软、更弹、更轻、更适配跑者的足型,后者则一般集中于缓震以及能量回馈两方面的加强。而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就是,跑者们跑得更舒服,也越跑越优秀。

再回顾中底革命之前的鞋子,大部分都在设计语言上用力过猛,外形笨重陈旧,长得几乎都差不多。

对于爱跑鞋的跑者们来说,现在真的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您需要才能回复
To_top